“应该……”原来是这样种进我的内心的
(2015-12-30 07:46:12)
标签:
应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缺失执着 |
分类: 爱自己(B课程)心得 |
“应该……”原来是这样种进我的内心的
作者:雪绒花
家里有很多牛奶,儿子都不看在眼里,他还时不时就从学校带回家他不爱喝的牛奶。周一晚上,老公带回了一瓶养乐多给儿子,周二,儿子放学回家后喝了。儿子吃完饭,说:“妈妈,我想喝牛奶了。”我说:“家里有很多牛奶,你看看你喜欢什么,你自己拿。”儿子说:“我喜欢的家里都没有。”我问儿子:“你想喝牛奶,但是你喜欢的家里没有了,我们又要抓紧时间写作业,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儿子说:“我还是不想喝家里的,要爸爸昨天带回来的那种。”我跟儿子说:“你想喝的是那个牛奶啊,那我们请爸爸去买好不好?”我这句话说出口,老公的愤怒就爆发了,老公怒吼着:“买什么买,家里那么多牛奶,还要买?”老公愤怒的那一瞬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好害怕面对这样的老公,一瞬间的害怕之后,就转变为对老公的愤怒:孩子就只是想喝养乐多而已,你不买可以,作为爸爸,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吼孩子!你应该温和地对孩子说话。就在那一瞬间,我看见了我自己内心深处对老公的指责,看见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应该如何做妈妈,应该如何做爸爸的标准,这一瞬间看见过去看见老公与儿子相处的种种我愤怒的景象都源于我内心的“应该……”,我用我内心的“应该……”去要求老公在与儿子相处的时候,老公要按照我内心的标准去做,只有老公做到了我内心的“应该……”,我才认可老公与儿子的相处方式。
这个“应该……”什么时候走进我的内在的?是谁在我的内在放置了这些“应该……”?
我问我自己。
答案是我自己在我的内在放置了这些“应该……”
我看见,童年成长过程中,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除了给我留下各种积极的感受和消极的感受,我还创造了若干形象。
当我与爸爸相处非常和谐的时候,我会感受到舒服、温暖、爱、温馨,同时,我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正面的父亲形象,爸爸这么做会给我带来舒服、温暖、关心与爱,让我感到很安全。我也会看见我这么做能让我的爸爸开心,能让我的爸爸舒服,能让我的爸爸感受到愉悦。
但是,我与爸爸相处的过程中,除了舒服、温暖、爱,还有我感受到伤害、痛苦、恐惧、害怕、彷徨。例如,父母哪一次对我爆喝一声,我第一个本能反应是我非常害怕非常害怕,我在那样的场景中记住了:
对我爆喝的爸爸是令我害怕的,令我受伤的,我不要面对这样的爸爸,我要一个能够给我安全感的爸爸,怒吼爆喝的爸爸会说伤害我,我希望我的爸爸是一个说话语气和缓、温和对待孩子的爸爸,因为这样的爸爸会给我带来安全感。
我看见,过往在与爸爸相处的过程中,每一次受伤的时候,我记住了会伤害我的爸爸的行为特征,在我的心中,我很恨这个伤害我的爸爸,同时,我也特别渴望一个带给我安全感的爸爸,于是,我再我的内心深处创造出了一个行为与伤害我的爸爸相对立的虚构的爸爸形象。
日积月累,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我根据我与父亲相处的种种感受为我的孩子创造出了一个“应该……”的爸爸形象。
心中各种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的父亲交织叠加在一起,最终我在我的内心深处创造出了一个混合体的父亲形象,我对这个父亲形象爱恨交织,在我的记忆里,他给过我很多温暖与爱,同时给过我很多痛苦的记忆与感受,因为他曾给予的爱与温暖,我无法把父亲作为一个发泄对象来发泄我对他所有的不满。因为我无法以爸爸为发泄对象,我与爸爸相处的所有的消极情绪都积压在我的内在深处。
我除了在自己的内心创造出爸爸的形象,我还创造出了我自己的形象。我看到我这么做会让爸爸高兴,我以后要多重复这样的行为,我那样做会激发爸爸的愤怒,我要在以后尽量避免再做那样的行为,于是在我的内在就形成了“应该”如何做让爸爸高兴的好孩子的形象,“不应该”做什么而让爸爸不高兴的坏孩子形象,同时会在我的心中创造出一个没有得到父亲保护、关爱的受伤的孩子的形象。
当我做了妈妈以之后,我内在渴望得到父亲全然保护的这一欲望就寻找到了寄托对象——孩子。当老公与儿子相处过程中的冲突,会不断地唤起我曾经与父亲相处的负面情绪,我内心深处渴望被保护的欲望本能地反映在要保护儿子。我用已经在我心中建立起来的“应该”的父亲形象来丈量老公做爸爸的这个角色,当老公与儿子相处时发生冲突,我会认为老公做爸爸是不合格的,他没有保护好孩子,爸爸没有保护好孩子,作为妈妈,我有权利保护好孩子不受伤害,我保护好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就不会有我过往受伤、痛苦、恐惧等体验,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是对老公行为的攻击。
原来,过去所有指向“爸爸应该……不应该……”这个角色的所有的喜悦、高兴、愉悦、愤怒、恐惧、哀伤,通通都是我过去与父亲相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种种情绪下的父亲形象的一面镜子,老公成为我对父亲满意、高兴、愤怒、恐惧等各种情绪的承载者。
我如此,那么老公在他的心中也有一个他所认可的父亲形象,我们的经历是那么的不同,注定了我们两人内在的父亲形象可能千差万别,老公只是以他所认可的父亲形象在做一名父亲。
原来,过去多次的争吵,老公是那么的无辜,他成为我内心构建的“应该……”父亲形象的发泄口和牺牲品。
同理,我会通过观察爸爸妈妈的相处,其他夫妻的相处场景,在自己的内心创造出“应该”如何做老婆、“应该”如何做老公的形象,我通过观察村里的长辈与老人相处的种种场景,在自己的内在深处建构起“应该”如何做老人、“应该“如何做儿媳、”应该“如何做儿子,儿媳与婆婆发生冲突时,儿子”应该“如何做等等形象。
当我谈恋爱、走入婚姻,都会用过去我在自己内心建构起来的种种形象来绑架我自己,来绑架其他人,我自己及他人的表现符合我内在的构想,我们彼此和谐相处,当他人的表现不符合我内在的构想,我马上就转变为对他人的攻击。
终于深深理解为什么一个女性的婚姻幸福程度取决于如何与父亲相处,终于深深理解为什么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会在孩子心中形成相应的或相对立的想象,所以生命中,对一个人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父亲和母亲。
回到这个时代的特征,孩子要么在家里与父母相处,要么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今天的高楼大厦彻底改变了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农村生活或大杂院里,孩子有多个成年人可以观察和模仿来建立相关的形象,而今天人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彼此之间来往甚少,在公开场合,大家也很少暴露人性的阴暗面,使得今天的孩子可以效仿的成年人缩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几个人之中,孩子将在对这几个成年人大量的观察中构建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爸爸妈妈如何相处,将为孩子未来如何与爱人相处提供榜样,爸爸妈妈如何对待爷爷奶奶将为孩子提供以后如何对待爸爸妈妈的模板。
在这个人际关系日益单调化的时代,孩子未来如何,基本上都源于父母现在是什么样子,所以,身为父母,除了好好自我成长,别无二路,身为父母,除了如何在生活点滴中示范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去爱他人,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除此之外,基本上别无二路。
夫妻双方对于彼此的抗拒,都会给孩子带来不接纳和缺失,在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留下截然相反的信念,形成他成年后隐蔽不可控的思维/行为模式;孩子带着对父母双方天生的依恋和后天因为夫妻关系的不接纳所形成的抗拒,在亲子关系中又会形成更复杂的心理症结,造成更多的冲突、不接纳。
爱孩子,没有自我成长确是无法真正领会的。
林巨老师寄语:
一个人在某事上失败了,并不代表一个人在某方面没有天赋。
一个人在某方面没有天赋,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事业不会成功。
一个人世俗的事业失败了,并不代表他内在的人生是失败的。
一切外在事务,从来变幻不停,因缘际会,成住坏空,总非自性。
而生命内在的人格,本来清净,本来圆满,能生万法,永恒常伴。
所以,生命本就美丽,本就智慧,本就光明,本来就很好很好啊。
所谓成长,只不过是帮助每个人,去看到上面这一点,如此而已。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如果这篇文章感动了你,增益了你,请略微犒劳(打赏)我们,算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同。你的认同,会让我们在此时此刻,深深感受到自己的重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