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确诊抑郁症(一)

(2015-10-15 07:30:00)
标签:

妈妈

抑郁症

看见

自己

分类: 爱自己(B课程)心得

妈妈确诊抑郁症(

作者:襄


108   星期四

   

妈妈要来了

堂姐给我打电话,说我妈妈确诊患上了抑郁症,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了,身体突然消瘦得厉害,迅速苍老,跟她说话,她会答话,但她不看对方的脸。堂姐问:“你是不是有心事?”我妈立即哭出声来,我姐向来比较反感妈妈爱哭的“毛病”,一下子用责怪的语气说她:“又哭!”我妈当时就躲到角落里哭去了……

我其实一直都隐隐约约地知道妈妈的痛苦,与其说现在“确诊”患上抑郁症半年,不如说妈妈早在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妈妈5岁的时候,外公去世,外婆带着三个孩子无法度日,寻人改嫁,对方家庭也很拮据,提出只能带着两个孩子过去,外婆不得已,忍痛撇下最大的女儿(我的妈妈),带着更年幼的两个孩子,改嫁到了很远的村落,通常好几个月都不能回来看妈妈一次,妈妈是独自在村里以“东家讨一口饭、西家讨一口粥、有饥无饱”的状态下长大的;成家之后,妈妈与爸爸之间几十年积怨不断,相互怨怼责骂,加上抚养了三个孩子、带养了四个孙辈(外孙一直在她身边直到十八岁),奔波劳累,在婚姻和生活中一直处于压抑和过度操劳的状态。

多年来,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对妈妈的很多“毛病”都难以理解和接受,在言语上对她难免有所责怪:

“毛病”一:她是一名剧团演员,无论是子女从千里之外回来了,还是中秋年节,只要剧团安排了演出,她就一定会参加,风雨无阻;我们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总念叨着孩子们,但孩子们真的回来了,她却又不管不顾地跑出去演戏,其实妈妈完全可以找别的朋友替代她的角色,她看起来却好像把一出戏看得比儿孙、比家庭团聚重要得多。

“毛病”二:妈妈口无遮拦,一开始是在邻里婆姨之间骂爸爸,后来连孩子孙子们都骂,只要有人稍稍表示一下回应,妈妈就会立即崩溃哭诉……其实别人只是把妈妈的哭骂、把我们家的事当作笑柄罢了。

“毛病”三:脾气急躁,爸爸年老之后脾气和缓了不少,妈妈却显得越来越刁钻刻薄,时常跟爸爸找茬。

这些“毛病”,使得妈妈经常受到姐姐、哥哥和我的数落,告诫她不能再出去见人就哭诉,败坏家庭的名声,也不能再找爸爸的茬。

哥哥住在另一个县城,姐姐在香港,我在北京,妈妈平常看起来不把我们的告诫放心上,照旧哭诉找茬,虽然免不了我们三个孩子听见风声打个电话回来责骂她一番。

最近我姐姐休假在家,妈妈可能是惧怕姐姐责怪,不太敢撒泼找茬了,但看起来更呆更傻了。我打电话给姐姐,询问妈妈的状况,一向不太“同情”妈妈的姐姐,也说,妈妈总是很忧闷的样子,常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树荫下,不跟别人说话,只一个劲地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到她身边。

我一听这话,立即打电话给妈妈,问她愿不愿意来到我的身边?妈妈的语气是犹疑的。

我知道,她害怕:

怕这陌生的环境,她没有熟识的人可以哭诉她的痛苦,无论别人是不是真的在听;

妈妈常说我是她最贴心的孩子,我与她相隔两地时,还能时常语言安慰她,但真的长期相处在一起,我就会她责备她,用一大堆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她,她怕看到我对她没有耐心的样子(两年多前是我与妈妈最后一次长期相处,长达七个月,那时我“爱”妈妈的方式,多是指责教育),怕我的不接纳,断了她最后一丝寄托的希望,所以她宁可在电话里听着我跟她说“你是我最爱的妈妈”之类的话,也不敢真的与我相处。

在参加花径的学习之前,我对妈妈跟别人一样,多是指责:指责她的习惯,指责她的情绪,指责她的痛苦……

现在,我知道妈妈所有的“毛病”都只是她拼命呼救的方式,是她在不自知的状态下,自救的本能反应:

妈妈从年轻时就是旦角,演艺口碑很好,在剧团中颇受礼遇,即使摆谱耍性子通常也能得到大家的包容,她的忧闷情绪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纾解,而且剧团所给予她的礼遇和每次演出过后观众的对她的好评,也让她有了被爱重的感受;现在虽然年纪大了演出时常忘词断片,但几十年的老同事对她还是比较包容,不会总像爸爸一样说她“没脑子”之类的话,剧团的氛围和环境仍是她寻求自身良好确认和价值感的所在;至于向旁人哭诉和跟爸爸找茬,就是在发泄她常年郁结的情绪。

这些“毛病”,其实恰好正是疗愈妈妈、平衡心绪、填补她心理缺失的良药,如果没有这些,恐怕妈妈早就疯了。

但现在妈妈毕竟老了,她65岁了,健忘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她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没用了:演出邀约明显少了,她帮哥哥姐姐带养的孩子们都已各自回到父母身边——她自身对自己的评价极低,本来一直依靠着外界给予她的价值感在平衡、填补自己的小我,当外在的价值感补给越来越少,她就渐渐垮下来了……

一年前参加花径的学习之后,我知道妈妈积累了太多情绪和痛苦,需要得到理解,她和她的痛苦,都需要得到全然的接纳和爱。但是我那时因为经济短缺,也因为和婆婆之间的矛盾,没有条件把妈妈接到身边来照顾(如果我上班不在家,婆婆很可能会趁我不在时过来为难我妈妈,我家的阿姨都是我不在家时,被我婆婆轰走的),我只能跟自己说:努力点,快点当上花径的老师,快点寻得一份自由职业,把妈妈接到我身边来贴身照顾。

就算现在,于我的现状而言,也仍然不是最好的时机:我自己的疗愈还远没有做足,我在照顾女儿之余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用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妈妈的状况看来是等不了了,我必须把妈妈接到我身边。

 

 

1011     星期日

   

    看见自己

昨天我把姐姐和妈妈的机票定好之后,一切看似尘埃落定,事情都办妥了——可是,我自己的心却立即开始“莫名”地慌乱起来,我甚至理不清自己的情绪,好像有恐惧、有愤怒、有悲伤……五味杂陈,乱糟糟地堵在我的心口,我知道,我的小我有话要对我说,它需要被我看见,但是我的心太慌了,我的心像一个蛛丝密布的无底洞,让我无从探知。

 

我在抗拒什么,我在害怕什么?

我不允许自己哪一点,不接纳自己哪一点?

我的小我才会将我搅动得这么慌乱?


是害怕自己没有接纳妈妈的力量吗?

好像有点这种成分。

我害怕我的小我受伤:妈妈的缺失极其深重,而我,现在是她索爱的主要对象。但我自己的小我现在依然处于很缺爱、羸弱不自信的状态,我怕我没治好妈妈的病,反而把自己给折了。也就是说,我的小我对我没有信心,我自己潜意识里的症结被勾出来时,我都不容易看见“它”是什么,看不见,我整个人就一直沉在谷底出不来,那时我又怎么接纳我妈妈,怎么为她撑起一片天?

我的小我不相信我,我感受到了,但这不是我心慌的主要原因:

比起面对婆婆,面对妈妈相对而言让我轻松多了。

我跟老公、公公婆婆都谈过了,说好我接妈妈和姐姐过来之后,我就不让公公婆婆上我这来吃饭了,由于我今后会一直呆在家里亲手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婆婆也不能再像指使阿姨一样指使我的姐姐或妈妈,我这边的家庭事务婆婆不能再插手。这样一来婆婆对我的情绪干扰基本上暂时能停止。

其实婆婆带给我的情绪冲击,远远胜过妈妈对我的情绪冲击:接纳一个患上抑郁症、甚至神智都不太清楚的妈妈,比接纳一个看起来脑筋十分清楚的婆婆容易得多。

为什么?

即使妈妈神志不清,她的言行也有很多地方会跟我的期望不符,但我的妈妈绝对不会主动攻击我,就算被我挑动而产生攻击,事后我也会感受到妈妈的懊悔和心疼,无论是哭还是骂,我从她那里所感受到的信息永远都是——爱,妈妈一直都觉得我是个最优秀最好最贴心的孩子——这是妈妈所给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是我今日得以较顺利地进行自我接纳的生命基础。

而婆婆,只要她出现,她的言行举止里透露出来的永远都是“你有问题,你做得不好,你很差”等类似信息,而我表面上还要装聋作哑,只要她不触及我的底线,我都是笑脸相迎,轻声细语地跟她商谈,长年累月连续不断的情绪冲击和积累令我时时抓狂……像面对一座永远都清理不完的垃圾场。

好,现在先把婆婆这座大山屏蔽,我也得以缓口气。

面对妈妈固然不易,但至少,我和妈妈之间的基础是浓厚的情感积累和相互认同,我在妈妈面前没有那么频繁的自我否定,就算我的伤痕被妈妈勾起来了,我也有较长的时间一个一个慢慢地为自己做修复。

 

除了妈妈,还有一个亟需得到接纳的人:姐姐。

姐姐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三次,她在所有人的反对声中选择了现在的结婚对象,目前他们之间出现了情感危机,她就一味责怪自己的“软弱”,说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保护,这才导致自己做了一次又一次错误的选择;正在这个当口,她本应在下个月举办婚礼的女儿突然悔婚,声称爱上了别人,而姐姐,要赔偿一切筹办婚礼的花费,要面对她自己和女儿共同的“羞耻”,并且,她认为她和女儿严重伤害了那个原本即将成为她女婿的男孩,心里充满负罪感……这一切,让姐姐也迸发出严重的心理危机。她在所有人面前都哭不出来,直到有一次,我跟她说 “你认为自己有罪,你在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赎罪,只有折磨自己,谴责自己,你才觉得自己的罪孽能够减轻一分”,姐姐立即哭起来,她说她现在对自己特别不满意,说自己这辈子没有一件事“成功”过……我告诉她我爱她,我爱她不因任何外部条件,无论她是软弱还是强大,平凡还是出色,成功还是失意,我都爱她,无论她怎么看待她自己,她在我心里是极好的一个人……姐姐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我也哭起来,我跟她说:你跟妈妈一起来我这吧,我陪着你们。姐姐说好。

 

我是担心自己接纳不了妈妈和姐姐的情绪,担心我的小我没有力量承受她们的索爱吗?

我的小我确实是受到冲击了,她才会这么躁动不安,但是,似乎不是担心自己承接不住她们的情绪:

其实在妈妈和姐姐把我当成唯一的知音来依靠的时候,我心里对她们充满了深厚的至亲情感,也很有价值感;

我现在可以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且她们带给我的否定感受,肯定要比婆婆少,起码她们对我是充满情感和善意的;

她们来了之后,我就踏踏实实在家陪女儿了,弥补我一直对孩子的亏欠之心,满足我对自己是个“好妈妈”的确认。

 

我害怕自己的小我承受不了来自妈妈、姐姐和女儿的这么多情绪和索爱需求——这不是我此次情绪的症结所在,这个答案没击中我,我的潜意识告诉我不是。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