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日记(三)
(2015-08-15 07:30:00)
标签:
育儿问责承担恐惧自我否定 |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
育儿日记(三)
作者:襄
7月11日
问责&自责
晚上睡前,我和女儿在床上躺着,我发现自己的袜子破了一个洞,就把脚趾头从破洞里伸出来,翘着脚趾头故意逗女儿,说:“看,妈妈袜子上有个洞洞!”女儿看了之后居然问:“谁弄坏的?”我觉得好笑,反问了一句:“谁弄的啊?”女儿居然说:“是宝宝(意思是她自己弄坏的)。”
为什么?她一看到有什么东西被破坏第一反应就是问:“谁弄的?”而不是:“它是怎么坏的?”
问责模式!
女儿已经陷入了问责模式。我想起来了,爷爷奶奶/阿姨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经常出现“问责模式”:孩子小,经常不经意就弄坏了什么东西,或者有时有情绪就手摔掉东西,这是孩子这个阶段的自然反应,跟她小时候吃手随地大小便没什么区别,但他们都把孩子的行为上升到了对错/品行的高度,特意告诉孩子:你错了,犯错误的孩子不讨人喜欢。
比如孩子摔坏了某样玩具,他们会说:“你又把这件东西摔坏了,爸爸/妈妈生气了!。”他们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告诉他以后要爱护东西。但他们的表达的模式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给了孩子这样的信息:“你是个总破坏东西的人,爸爸妈妈会生气,会不喜欢你,你不好。”
所以孩子才会有这样的反应。第一反应就是“问责”:“谁错了?谁遭人讨厌了?”
其实事情完全可以这样说:“宝贝,这件玩具坏了,玩具摔在地上会坏掉。”等孩子下次再想玩这件玩具,却发现玩不了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次告诉他:“玩具摔在地上,坏了,不能玩了。”孩子在她能理解之后,她自己就会小心照顾她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
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事论人”。
就事论事,更能起到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的作用。自然后果,就是让孩子知道事情发生的逻辑就好,不要加入问责,不要加入情绪,不要评价/否定孩子。
可是,如果总是强调:“你是个破坏东西的人,你错了,你不好”,就事论人,对孩子本人进行否定,会给孩子心中种下恐惧的信念:“我不能犯错,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我、接纳我。”孩子心中的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
二,
我看着女儿的眼睛,慢慢地说:“不是宝宝弄的,是妈妈自己穿坏的。”
女儿看着我,认真地说:“不是宝宝弄坏的,是妈妈自己穿坏的。”之后她又重复了两遍,确认了两遍。
我看着孩子这样,真心疼啊,孩子不但陷入了问责模式,还陷入了自责模式,有什么东西坏了,都归到自己头上了!这可不是好事,由此可以推想,肯定是有人经常跟她强化是她破坏了什么东西,她做错了什么事,她才会这样。想起女儿这段时间的反应,我又明白了:怪不得我觉得女儿最近在我面前(问阿姨,她说我不在家时孩子不怎么摔东西)越来越频繁地摔东西了,她就是在以“非行”索爱啊,她要确认我的爱。幸好花径的爱,讲的是无分别接纳,我在不明原因的状况下,当孩子摔东西时,我没有指责和否定,我只是接纳而已。
过了一会,女儿去拉台灯的线,我本想提前告诉她:“拉电线,插头会被拉掉,然后灯会灭,屋里就黑了。”但是想到刚经历了“袜子”事件,我不想让女儿又觉得自己做错事了,女儿既然已经陷入问责/自责模式,我这时即使就事论事,恐怕也会强化她的自责感,所以我没说话。
果然,插座脱落了,灯灭了,屋里黑了,女儿一下子不动了,说:“宝宝弄坏了”,我抱着她,以轻松的口气说:“灯没坏,宝宝,电线拉紧了插头就会掉下来,所以灯灭了。正好灯灯也想睡觉了,让它灭吧。”女儿这时如释重负地欢呼起来:“不是宝宝弄坏的!插头掉了,灯灯没坏,灯灯要睡觉了!”首先,我告诉孩子事实,灯没坏,只是因为电线拉得紧了插头松了,才灭的——孩子知道这里只有事实,没有谁的责任;其次,我说灯灯睡觉了,一句童稚的话,让氛围变得更轻松。看得出来,女儿真的很轻松,于是我说:“灯灯睡着了,宝宝也跟妈妈睡觉了好吗?”女儿答:好。于是我抱起她,晃悠了几分钟,孩子就睡着了。
7月29日
《问责&自责》后续: “责任”!
今天,有位伙伴给我发了一段语音:
“我发现我最近有一个转变,可能也是分别心导致的吧,我觉得我不太能接受我这个转变。就是我以前呢,是不太喜欢埋怨别人的,当一件事发生,我都会很自责,都会觉得这是我的错,我不应该怎么样,然后别人不应该承担我的错误。但是现在随着成长,对自己越来越接纳、对自己越来越认可,就会觉得我没有错,觉得应该怎么样,然后对别人的埋怨情绪就会出来。虽然嘴上不会说,但是有时候也会说一两句,很多时候心理上就会找一个替罪羊。比如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总会去追究这是谁的错,这既然不是我的错,肯定有是谁的错,就会造成我就会说:“怎么会这样啊,你看怎么怎么着”之类的话,就会造成对方的情绪。以前的我并不会这样,当一件事情发生,我只会把所有的错误和后果都自己承担下来。现在我觉得自己越来越逃避责任,这是什么原因?”
成长之前,当事件发生,她自责,认为这是“我的错”,自己承担责任;
成长之后,当事件发生,她指责别人,认为“肯定有人犯错了”,让对方承担责任。
她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对自己越来越认可了,觉得自己没错,所以不想承担不好的结果;但是,她又极不接纳这样的自己,她觉得自己是在“逃避责任”。
这位伙伴的困惑,让我想起我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日记《问责&自责》:是的,一直以来,她都在问责和自责的模式中生活着。
这对一位成长者来说,是件很残酷的事:这是一个隐秘的、并且被不断加深的伤口,她需要鼓足勇气去撕开它,看到它,拥抱她。
她不得不承认:没有人真正爱过她,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没有真正的心灵父母,她没有属于她的心灵守护者。她所拥有的,只是一对被恐惧操控着、并用同样的恐惧去操控她的“监护人”。很残忍,是吗?其实很多人,都是如她这般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的孩子。
从自责到指责他人,从“承担”责任到“逃避”,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没有人在心灵层面上庇护过她。
当孩子弄坏甚么东西或弄砸什么事情的时候,首先,他自己是很惊慌的,那些结果也出乎他/她自己的意料;其次,这些结果往往不是孩子所能承担的,比如,他不小心弄坏了一件玩具,自己没有办法修复,向父母求助,父母往往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下次不许再这样了!我不管,你自己想办法!”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场景里,当孩子出现什么“失误/错误”时,父母首先不是先去理解、接纳孩子内心挫败、惊慌的感受,而是急着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让孩子知道:这个错误是不被允许的,犯错的你是不被喜欢的。
最让孩子受伤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他在这个错误中所遭到的否定。
如此,孩子在积累实际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更深深积累了对自己的否定——很多父母,都太“着急”了:他们急于让孩子从错误中更正,最好下不为例,所以他们往往会故作“绝情”地用谴责冷漠的态度去拒绝孩子,并特意强调“我们不喜欢你犯错,犯错的你不可爱”。
而孩子呢?很多时候,孩子无法理解这个错误是怎么产生的,他连事件发生的逻辑都理不清楚,他又如何有能力面对这个“错误”?更何况,还要面对来自父母的强烈否定。
“错误”本身的挫败感,加上父母给予他本人的否定,这些都不是孩子的心智所能消化的,但这时没有人来理解他内心的感受,甚至不允许他把心里的挫败发泄出来,他只能告诉自己:“这是我的错,我不能求助,我也不能觉得委屈或者愤怒”——孩子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承担能力,而是深深的压抑和自我否定。
一个孩子是不可能从自我否定中学习到自我承担能力的,但在不被理解不被允许的状况下,他只能孤独地站在那里忍受一切,只是忍受,只是压抑罢了,并非承担。
所以,孩子需要父母,需要父母的袒护、“护犊子”,把孩子所无力面对的实际结果承担下来,理解孩子当时的感受,允许孩子把内心的挫败发泄出来,至少,不要对孩子进行笼统定性,不要否定孩子本身。
比如,我们带孩子去玩具卖场买玩具,孩子弄坏了一件玩具,
面对孩子:孩子伤心或者惊慌,父母尽可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发泄过后,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可以告诉他事情发生的逻辑,但不要再追究这是谁的错误,谁的责任,不要对孩子说:“犯错的人不讨人喜欢”;
面对外面:售卖员前来询问时,不要说:“这是他(孩子)弄坏的,他太淘气”,不要把孩子推到别人面前,让他面对他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他除了挨骂,没有任何补救能力,父母把玩具损坏的责任揽下来就好;
赔偿之后,可以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告诉孩子:计划买玩具的钱,已经作为坏玩具的赔偿赔给别人了,那么今天买玩具的计划就落空了,只能改期——孩子肯定会因失望而哭泣/愤怒,因自己的“失误”感到挫败,这时,允许孩子发泄,温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便好,孩子会从事情的自然后果中习得错误的经验。
梳理事情发生的逻辑,或者说,梳理“错误”发生的逻辑,但不对“犯错”的孩子予以额外的惩罚和否定,这就是“就事论事”而非“就事论人”,如此,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你可以犯错,你可以失望,你可以哭泣,无论你怎样,你都很好,都是被接纳的;你也可以选择以后更加小心,更快地享受到你想要的结果。
只有事情逻辑的结果而没有自我否定的“自然后果”,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承担这种没有自我否定的责任,并不令人畏惧。
也就是说,没有受到自我否定的孩子,能更自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责任”:我可以犯错,也可以更谨慎,所谓“错误”和“责任”,只意味着自己的选择。
而受到自我否定的孩子,因接受不了被否定又不被允许发泄,他对“错误”和“责任”产生深深的恐惧:它们意味着“我被否定了,我很糟糕,我被厌恶”。
当“错误”发生的时候,不急着让孩子接受“教训”,真正去体会孩子内心的挫败,允许她,陪伴她,帮助她,这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心灵庇护”。
幼年时期缺失了父母应有的庇护,在“错误”中种下“我很糟糕,我应该被责骂/惩罚”的信念,不可能自然形成“承担责任”的能力。
错误和责任,只意味着事情的自然结果和自我选择;
并不意味着“我很糟糕,我应该被责骂被惩罚”。
如此,还有什么责任无法承担?
还有谁会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错误?
我这位伙伴现在不责怪自己,转而指责别人,并非是因为“对自己越来越接纳、越来越认可”,她对自己的接纳没有多少进展,她其实仍旧在“问责/自责”模式中打转。
她的问题就在于,
父母对待她的方式,给她心里种下这样的信念:
1. 我是不被允许犯错的
2. 犯错的人是糟糕的,是被厌恶的,是应该被责骂和惩罚的。
人性要的是百分之百的接纳和爱,人性拒绝任何一丝否定,那么面对这种极具自我否定的“错误”,人自然选择逃避,自然不愿承担。
当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种下这样的“错误”信念时,那么孩子对自己的任何“失误/过错”都是极不宽容极不接纳的,同样的,孩子对别人的丝毫“失误/过错”也持有不接纳的态度,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责怪别人,总之,一定要找个人出来“审判”他/她!
她接受成长课程之后,被种下了这样的信念:我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都是值得被爱的,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被责怪,我都不能谴责自己。
但是她没有明确形成这样的信念:
1. 我和别人是允许失误犯错的
2. 失误/犯错,只代表某件事没有进展得更顺利,而不意味着“犯错的这个人不好,这个人应该被责怪被惩罚。”
当她看似从“我不应该谴责自己”的信念中挣脱出来之后,上面那个关于“我不被允许犯错,我很糟糕,我应该被责怪”的更大的信念马上罩住了她,她仍然习惯性地认为一定要有某个人应该为“错误”承受责骂和惩罚,所以她就要找一个“替罪羊”,要追究责任,忍不住地去责怪和抱怨。
她说她觉得“自己越来越逃避责任”,她确实是在逃避,但逃避的,并非“责任”,而是:不被爱,不被允许,不被理解,甚至不被允许愤怒和伤心的“恐惧”。
整理者感言:
不要因为我们的不理解而轻率地指责孩子,
更不要因为“欺软怕硬”而把不顺利的结果,都归因为孩子的“错误/责任”。
这样的错误和责任,不会给我们带来预期中的“孩子的承担力”,
只会在孩子尚未有足够智识和独立力量的幼小生命里,
埋下深深的恐惧和自我否定,
多少本应灵动缤纷的生命,就在这样的恐惧和自我否定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