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日记(二)
(2015-08-02 07:30:00)
标签:
育儿灵魂伴侣成长亲子无分别的爱 |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
6月24日
撒气
昨晚在闺女还没睡意时,我自己太困,就“诱导”她睡觉——应该是因为这个缘故,女儿一睡醒就跟我算帐,赏了我几巴掌并大喊“不要妈妈,妈妈走!”我故作委屈地捂着脸装哭,从指缝里看着那张气呼呼的小脸,却忍不住笑出声来,女儿更生气了,直瞪着我。我反省:是啊,人家在认真地生气呢,我应该尊重一下她的情绪,于是我真诚道歉:“对不起,是不是妈妈昨晚硬让你睡觉,你生气啦?” 女儿撅起嘴,我继续说:“妈妈只是因为太累了不能陪你,才逼你睡觉的,对不起啊。”
女儿又朝我虚踢了几脚,我只是充满怜爱和理解地看着她,等待着她。半分钟后,女儿爬过来,在我被她打过的地方轻轻抚摸:“对不起,妈妈。” 我心里一动,孩子的抚摸和疼惜,好暖啊,我说:“不生妈妈气了?” 女儿依偎在我怀里:“不生气了” 我轻轻亲了亲女儿的额头,说:“妈妈爱你。”
美好一天,就此开始。
如果女儿起初的反应放在一个不接纳孩子的家庭里,面对的是一个不懂得接纳孩子情绪、不懂得看孩子的“心”(心,即孩子的身心感受、情绪、信念、需求)的妈妈,那么,这绝对是一个糟糕的开头。
妈妈在生气
女儿有点不舒服的症状,我要带她去看中医,打算用“1号快车”。临行却发现,支付宝不能当即充值使用,钱款得延后数个小时才能到。
我生起气来:老公老乱用我的银行卡买球彩,又把我卡里的余额用光了,等我需要网上支付时又抓瞎!我气得骂出来:“操蛋!”女儿当时正坐在她的小马桶上拉屎,听到我的骂声,连忙拉住我的手,叫:“妈妈!”
我知道她感受到我的情绪了,我和其他家庭成员都曾对各自的情绪有过不当的处理,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撒过气,孩子心里留下阴影了:别人有情绪,是我引发的,是我做错事了,是我不好。所以其他人有情绪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出现沉默或惊慌的反应。
我抱着女儿,在她的小脑门上亲了亲,说:“妈妈骂人吓到宝宝了?对不起宝贝,妈妈是生气了,但妈妈的‘生气“跟宝宝没有关系。你能跟阿姨玩会,让妈妈自己生会气吗?”女儿看着我,顿时轻松下来,说:“好”,就转头跟阿姨说话。
我是一个正在进行自我修复的“病人”。我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敏感、强烈,我做不到对情绪的百分之百“内化”,反而越来越允许自己在孩子面前“发泄”情绪。但这种“发泄”跟以前发脾气又不一样:以前,我对“情绪”和“发泄情绪”,都有着深深的自我抵抗,在发脾气时,我整个人是一种不受自控而又完全自我抗拒的、痛苦的状态;而现在,虽然我仍旧没有达到完全接纳自己的情绪的状态,但起码,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并允许自己向外发泄,感受和表面形式上的允许,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接纳。只要我的方向是指向“接纳”的,我自己本身的感受和我所带给别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当我试着去拥抱我的情绪时,对于别人来说,他/她所以感受到的也将是对痛苦和情绪的接纳。我相信我的女儿会渐渐明白:情绪和发泄情绪,是每个人正常合理的反应,是生命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更是自我修复、疗愈的重要途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本能,来修复自己在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挫折和伤害。
彩虹糖
今天一整天,女儿时不时地就念叨:“彩虹糖,要吃彩虹糖!”我就问阿姨怎么回事?阿姨说是昨天奶奶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买的,可是又不敢让孩子多吃,怕蛀牙,只给了几粒,女儿就一直惦记着、馋得嗷嗷叫。
晚饭后,我带女儿上超市,让女儿挑了两包彩虹糖,一包原味的,一包劲酸味的。女儿高兴得不得了,一开始吃得特别急,一下子往嘴里塞四五粒——我注意到了孩子这个动作,还有孩子隐藏在这个小动作背后的“信念”:“ 快点吃,多吃点,不然可能一会就吃不到了。”应该是上次奶奶给糖的时候限制了,让孩子产生了心理渴求。当时是我在帮女儿拿着包装袋,我看到女儿吃得这么急,就把一袋糖全交到女儿手里,跟她说:“宝宝,你自己拿着吧,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女儿这才不急了,一粒一粒往嘴里放。渐渐地,女儿嚼糖的速度越来越慢,一袋糖没吃完,女儿就已经没兴趣了。
我明白这是以往的经历造成孩子的紧张状态和信念,认为不快点吃就吃不到了,她对这些糖没有掌控感,于是我把糖全给她,让她知道她有权掌控这些糖,所以她就不着急了。
在女儿吃糖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个小插曲:
在停车场遇到一个小男孩,在超市外面的摇摇车区域碰到一个小女孩,他们与母亲的互动都引起了我的注意。
先说停车场的小男孩。
女儿喜欢看车标,我就带着女儿在停车场边溜达边吃糖。走着走着,迎面来了一个小男孩,后面跟着他的妈妈。小男孩看见我们之后就一直不自觉地“尾随”着我女儿,盯着我女儿手里的那袋彩虹糖,目不转睛,小眼神里满是羡慕。我笑起来,冲孩子问:“宝宝是不是想吃糖呀?”小男孩没有像我预料中的那样,冲我高兴地笑或者点头(这是我女儿的反应,我说中女儿想要的东西时,她总是欢呼雀跃),这么小的孩子(看起来也就两岁多),当我说中他所渴望的东西时,他竟然一点也不兴奋,眼神甚至变得犹疑起来,转过头看向他的妈妈,似乎在征求同意。
小男孩的妈妈立即摇头:“不吃,我们宝宝不吃糖。”接着冲我说:“谢谢。我从来不让他吃零食,他不爱吃饭,吃了零食更不行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她又问,我答:“两岁三个月”,她羡慕而又忧虑地说:“哎呀,个真大啊,我家孩子都两岁半了,个头都不及她,你孩子吃饭挺好吧?”我笑答:“嗯,爱吃饭,不过,吃零食也不耽误。”正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小男孩又不自觉地凑近了我女儿,牢牢地盯着我女儿手里的糖,他妈妈一下把他拉开:“哎哎哎,我们说什么来着?说好不吃糖的,也不眼馋别人吃糖,回家又不好好吃饭!”边说边拉走孩子,小男孩一句话也不说,跟着妈妈三步一回头地走了。
哎,把零食视为洪水猛兽的妈妈们呀,伤害孩子的不是零食,而正是妈妈们的限制和担忧啊。其实零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没有伤害性且最容易得到满足的。以我自己和女儿之间的互动经验来说,零食可以随时给予孩子甜蜜的满足感,同时孩子在零食方面的需求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孩子喜欢新奇的东西,同样,孩子也不喜欢常吃的口味,某样零食我女儿总是在第一次大吃特吃之后,接下来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偶尔吃也只吃一点点就罢手,非常“节制”。
不一会,小男孩又转回来了,仍旧跟在我们身边一言不发地徘徊……而他的妈妈,一直用戒备的眼光盯着自己的孩子。
于是我带着女儿慢慢离开停车场,回家了。既然那孩子不可能会得到允许,那么,我还是让这些引起他强烈渴求的东西消失在他的视线之中吧,不刺激他和他妈妈了。
摇摇车
在停车场碰到小男孩之前,我们还在超市外面的摇摇车区域碰到了一个约摸四五岁的小女孩。
我把女儿抱进摇摇车,又往她兜里放了几枚硬币。女儿自己投了币,小车开始摇摇唱唱,她拿着一袋糖,边吃边摇,还不时跟着摇摇车的儿歌哼唱,美极了。同时,另外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引起我的注意:小女孩大概有四五岁了,要妈妈给她投币,妈妈皱着眉头说:“你都玩了两遍了!你说这个好看想坐,那个好看想坐,个个都好看,难道你个个都坐呀?”小女孩站着不依,磨蹭了一会妈妈拒绝不了,又给孩子坐,虽然最后孩子坐上了,但两人都气鼓鼓的。我女儿美美地玩了两遍就跟我说:“妈妈,回家”,而那个小女孩还在委屈而倔强地跟妈妈要求投币,妈妈又开始数落:“你都坐了四遍了......”
这位妈妈只看到孩子玩了四遍了,但她看不到,在孩子心里,恐怕一点“享受”的乐趣都没得到。相信那位妈妈绝不是心疼几块钱,她是怕这样“放任”孩子去玩,孩子会每天都玩得没完没了——这是因为她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人性,当孩子被彻底满足以后,当孩子确信自己已经完全能掌控某一件事的时候,她会把兴趣转移到另一事情上,就像过关升级一样,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她会去寻求更复杂更“高级”的挑战来满足自己,来增强她的掌控力;但如果家长在孩子想掌控什么的时候不让孩子去满足、去实现,那么,孩子就会一直在那个阶段徘徊不前,形成停滞状态。
也许最后这位妈妈还会允许孩子,但这样的允许,能给孩子满足吗?只会给孩子造成更深的心理饥渴。那孩子都这么大了,我女儿才两岁就玩够了的东西,她还在苦苦索求,我相信我女儿到四五岁的时候,绝不会再留恋这些简单的东西,她会去探索更大更美妙的世界。我女儿刚开始接触摇摇车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次花掉了十几个硬币,那段时间,我每回带她出去,都把硬币带得足足的,每次差不多都要花掉十块钱左右,我都考虑要不要跟楼底下小卖部的老板商量一下包月价是多少了,可是,事实证明我想多了,我女儿痴迷摇摇车的时间也就半个月,然后就玩得越来越少了,现在问她玩不玩摇摇车她一般不屑一顾,兴致好的时候也就玩一两个币。就像今天这样。
孩子很容易满足,我们不要因为我们心里那些不必要的担忧,而夺走许许多多孩子本来能够体验到的幸福。
总之,女儿到了哪个阶段,她想要掌控什么、实现什么的时候,我几乎都是全然地去满足,孩子很幸福,并且,从功利角度来讲,我发现孩子的能力一直在快速增长,她一岁十个月的时候,开始喜欢听儿歌,我就放儿歌碟片给她看,女儿到现在会唱很多很多儿歌、童谣,我也记不清她会多少,很多我记不住的,她记住了;到两岁一个月的时候,开始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我就用故事机放故事给她听或者自己讲给她听,放动画片给她看。我女儿现在的玩法是:给她几只布娃娃,她就能拿着娃娃给你编出一个小故事,她经常自己拿着家里的玩具和布娃娃自己编故事玩,经常连续讲一个多小时;在外面拿着小树叶小石头,看见几只小蚂蚁也能编出相关故事来。我现在哄她睡觉的方式,就是和女儿一起编故事,我一句,她两句,她编得比我还起劲。强调一下,我女儿刚两岁三个月。我第一次读丑小鸭的故事时是六岁,而我女儿现在已经能向别人讲丑小鸭的故事了,而且,她慢慢地还不按照原先的情节讲了,她会随机插入一些别的人物,改变一些故事情节,比如,她会把丑小鸭和小红帽的故事揉合到一起来讲,这是我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常常为孩子的能力惊叹,我想象不出来三个月后她又会玩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是不是还跟得上她的速度和能力;但无论怎么样,我不会干涉她,不会评价她,我只会在她需要的时候支持她、等待她,给她一个她随时都能够回来休息和调整自己的温暖的家。
不要再小看我们的孩子,不要再想当然地去限制孩子了,放开自己的手,让她充分满足自己吧,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不是一只让你整天担心的笨鸟,她可能是一只雄鹰,将来肯定会飞得比我们高得多!
整理者感言:
母亲在陪着孩子成长,孩子也在陪着母亲成长——这是心灵的相伴相生,亲子之间达到这种状态,何其美妙!
唯“无分别的爱”可以臻此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