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终于“离婚”了

(2015-06-20 07:30:15)
标签:

婚姻关系

夫妻关系

独立

老公

自己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我终于“离婚”了

作者:襄

小组分享课上,听着雅仪述说她对老公的索爱和老公对她的满足,我羡慕之余又开始“自怨自艾”:不是每个人都会快速走向孤独之路、成长之路的,有些人在外面是要得到爱的,而我所面临的困境就是一直在逼着我快速成长,面对切切实实的孤独。我知道,我又不接纳这个无处可依、可怜兮兮的自己了,不接纳这份彻彻底底的孤独。

这份我无法接纳的孤独,这份我最后想抓住的依赖,来自我赋予了最多投射的丈夫。

从安全感缺失的原生家庭中“逃”出来之后,我糊里糊涂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而后,就理所当然地把我自己对安全感的索求转移到了丈夫的身上:有孩子之前,我希望他在我孤单的时候陪伴我,希望他在我受挫悲伤的时候安慰我;有孩子之后,我希望他在我疲劳的时候帮助我,希望他支持我以“无分别”的育儿理念来养育孩子,希望他在公公婆婆反对或要求我的时候帮我拒绝他们......总之,我希望他给我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支持让我觉得我很安全,甚至,我希望他以他无时无刻的认可和赞赏让我觉得我很好、很优秀。可真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时候,当我奔忙于工作、家庭和孩子等事务时,他在玩游戏看球赛煲电话粥;.当我有情绪时,他对我采取“冷处理”或者争吵的方式;当公公婆婆反对或者要求我时,他沉默不语;甚至,他迷上了足彩赌球,他经常对家庭经济零贡献,他的情绪随着输赢结果阴晴不定(通常都是输),给我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恐惧。他并非完全无视于我,他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哄哄我、陪陪孩子,但以我对他的期望来“衡量”,他做的这一切远远不够

 

某天饭后,阿姨在刷碗,我临进浴室前叮嘱老公照看女儿,不一会客厅就传来了女儿的哭叫声和老公的呵斥声,我打开浴室门把女儿叫了进来......在与我和女儿相处的时候,老公虽然比较“自我”,但一般都比较温和,他不会为了我们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他也很少对我发怒或呵斥孩子。这些天,他很少再看球赛、与朋友聊电话,想来大概是因为玩球彩把 “本金”输光了,而他又不想再开口跟我要钱(我前些日子跟他谈过,明确表示不能再让他动用家庭存款,他答应了),只是自己闷头玩游戏看电影来打发时间,而这种方式又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所以他心情烦躁。

当我听见他呵斥孩子的时候,我是很气愤的,我多么希望他能给我和孩子一个稳定的依靠,希望他与我一起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希望他配合我,满足我自己想当一个“好母亲”的愿望,满足我自己“拥有一个幸福家庭、成为一个幸福女人”的愿望......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所应该或说所必须达到的“标准”。

我的信念:你是我的丈夫,我们是夫妻关系,处于夫妻关系中的双方就应该相互陪伴和支持——你我既然是夫妻关系,那么你就应该理解我、信任我、帮助我。

在这个“夫妻关系”的信念之下,我就有了“希望时刻得到老公的理解、信任和帮助”的欲望。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与很多人建立了很多种关系:父母、夫妻、亲子、朋友、同事......我们也总是希望能跟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因为我们在这些关系之中有美好的情感期待:比如,父母亲应该爱护我、照顾我;爱人应该理解我、陪伴我、帮助我;孩子应该亲近我、信赖我;朋友应该信任我、尊重我等等。

在正常的关系中,是可以产生这样良性的情感互动的;

但处于这些关系之中的人往往都是“不正常”的,用我们花径的话来说,就是有着太多“伤痕”的人,所以这些本来能自然生发出来的情感互动,缺失了。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我们在跟老公发生无数次争执遭受无数次失望之后,我们在夫妻关系中所渴望得到的情感互动还是得不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在这个时候,我以往的的情绪感受就是:离婚,离婚,我要离婚!

我在心里愤怒地大骂:女儿没有爸爸我也能好好爱她,呵护她长大!你作为父亲你一点也不称职,很少陪伴她。我没有你我也能独立生活!你作为丈夫你一点也不称职,你不关心我不支持我。我和女儿要你有什么用?就是等你心情好的时候给我们一些笑脸,给我们带一些小玩意吗?如果你只是一个陌生人、一个邻居、或者一个朋友,如果你是跟我们没有“亲密关系”的外人,我或许会很感激你。但你是我的丈夫,是孩子的爸爸,你做的这些远远不够!他妈的我要离婚,离婚!

骂到这里,我脑子里突然一闪:是啊,如果我不把他当做与我有“亲密关系”的人,我将如何看待他?

他本来就是一个跟我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在某个时候,我们结识了,他也曾给过我十足的耐心、宽容、温情,给过我充分的陪伴和帮助,我从他那得到了很多安全感,于是我们结婚了;建立夫妻关系之后,我不再对他所给予我的一切抱有感恩的心态,“夫妻关系”仿佛成了一把“权杖”、一部“宝典”,我时时处处运用宝典中的规则去衡量他、干涉他、要求他。这些规则就是我们理想化的伦理、责任、规范......

如果我不把他当做我能干涉和要求的一个人,而是把他当做一个处于我的“亲密关系”之外的人,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我在这种假设中细细回想着,我看到了他的辛劳、他的包容、他的支持,他对我和女儿细细碎碎的付出和关爱......

可当我把他当作我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当做一个“处于我的亲密关系之中的人”的时候,我对他就有了在这种关系之中所持有的期待,或者说是一种标准,这时我看到的就全是他的不足、不合格......

那么,我可不可以在心里假设:我与他“离婚”了呢?

对啊,离婚!

我以往所理解的“婚姻关系”是社会伦理/规范所赋予的,当我和他缔结了“婚姻关系”后,我就开始用理想化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他——可他也是个安全感缺失的、内心还未长大的“孩子”啊。我和他,还有很多很多已经处于“婚姻关系”中的人,实际上还没有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欲望负责,更遑论要时刻照顾到对方的情绪、满足对方的需求。进一步说,所有的“关系”都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理想化的标准所建立起来的、能满足自己各种期望的“契约”,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不能时时以这种理想化的状态相处;但人们又固执地以“理想化”的标准来衡量彼此的关系,因此就从彼此的关系中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不足,产生了很多很多的矛盾。简而言之,我们在这些“关系”之中附加了太多伦理/规范的信念,于是,这些被我们赋予了无尚权力的“关系”,让人们把美好的一面认为是理所应当,稍有不足,就产生失望、不满,进而产生要求与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婚姻关系”像重重枷锁,更多地伤害了我们彼此之间正常的互动和关系,抹灭了我们之间所具有的美好认同和感恩心态。如果我从心理状态上解除了我们的“婚姻关系”,或者重新定义“婚姻关系”,把其中的伦理/规范信念都扔掉,不再以理想化的标准和心理预期来衡量他、要求他,我和他,是否都会更幸福?

想到这,我突然有了一种解脱、释然的感觉:我老嚷嚷着离婚离婚,这次,我真的“离婚”了——我扔掉了我们通常意义上对婚姻关系所添加的伦理/规范信念和由此衍生的理想化标准

我放开了我与他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像放开了一直紧紧抓在手里的风筝线;我剪断了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剪断了对这种关系的期待和束缚,瞬间,我有一种他从我身体里分离出去、独立出去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我对他没有控制,我很尊重他的个人意志,现在我才切切实实地看到,我对他有着很强的控制欲,甚至视他为我自己的一部分:你是我的,所以你必须无条件配合我、帮助我。

经过这一次对彼此关系的梳理,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我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们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社会秩序里的角色;但我们往往把这种关系深深地纠缠到我们个体中来,也就是说,一旦我们与对方建立了婚姻关系,我们就会认为:我们从此“合体”了,我的意愿也应该是你的意愿,你有责任配合我帮助我来满足我的需求,这样就对对方产生了很多期待,这些期待又演变成了控制和要求,制造了很多矛盾和争执。

现在,我感觉很轻松:我离婚了,我不再想去干涉和控制他,不再以丈夫和爸爸的角色去要求他,而是以一个完全独立于我的个体去看待他,并从中看到了很多他对我的关爱和帮助

转念:从社会秩序的层面来说,我们是夫妻关系;但从心理层面上来说,我们始终是独立的个体,我尊重你一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且,我会在自己有能力的基础上理解、信任和帮助你。

当我重新解读了“婚姻关系”,解读到我和老公作为正常的个体,首先所具有的独立性,再面对老公的时候,我心里轻松、平和而充满感恩,我不再像从前那样以充满期待和责怪的心理预期去要求他。

其实这也是 林老师常说的“孤独”:孤独,就是首先看到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独立性,就是斩断自己与别人的这种关系和我们原本在这种关系之中所赋予的种种期待和要求。

 

有伙伴提出质疑:“这样的话,还要婚姻干什么呢?”

林老师也说:“金星说‘一个女人,物质上不依赖你,精神上也不依赖你,那要你这个男人干嘛?’”

这些,都是我基于“成长”所作的思考:

作为一个想持续深入的成长者,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你自己到底要什么?你成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思考这个答案之前,我们先要弄懂:人性是什么样的?它要的是什么?

人性是多样性的圆满存在,它要的,就是自身多样性的全然接纳、全然满足:百分之百的接纳和满足。

那么成长的目的是什么呢?每个成长者在不同阶段可能会给出不同答案,但都基于人性多样性的满足——只有你自己,才有能力准确地看到自己的各个细微需求和情感变化;这个满足,也只有你自己,才能精确、充足地给予自己。

向外要,通常会在彼此表达、理解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种种曲解误会,或者在彼此无力满足对方的状况下,产生种种不满,在“索要-失望-攻击”的模式中不断恶性循环。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关系、所有处于我们亲密关系中人,都是来帮助我们看见并完善自己的,尤其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是我们成年之后自愿缔结的关系,我们往往把从原生家庭里所带出来的期待投入这段新的关系之中,把所有的爱的索求都投射到我们的伴侣身上,当我们能从婚姻关系中、从这最后的依赖中看到彼此的独立、接纳彼此的独立,我们就真的走上成长之路了。

从现实层面来说,伴侣,与我共同承担着家庭和子女,我们之间有着一致的方向,有着最频繁的情感互动——它是恶性循环还是良性发展,就看我懂不懂人性,从而在基于人性的基础上,如何给自己的婚姻关系定义。

人性在于多样性全然满足,人性在于不顺从,人性还在于安全感充分满足美德自然生发。

当我不以“伦理/规范信念和由此衍生的理想化标准”强化在对方和自己身上,当我明确了彼此之间的独立性,不再以自己的意愿为他的意愿,不再认为他必须无条件配合/帮助我,也不再以他的意愿为我的意愿,不再认为我必须无条件配合/帮助他,我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就真正开始了,原本在伦理/规范中所定义的理想化状态也开始慢慢自然呈现。

在这种状态下,婚姻关系中的双方,不存在依赖和索取/控制,而是独立和陪伴

于成长而言,伴侣是我完善自身的陪伴者;于现实生活而言,伴侣是我充分享受亲密互动和幸福生活的同行者。

 

一个独立性越强,越不依赖于老公的妻子,越能好好跟老公相处,表达起来越顺畅,夫妻之间的爱的流动也越顺畅。如同我们用无分别的爱对待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不必引导,只有陪伴,没有要求没有控制地“陪伴”——这其实也可以放在夫妻关系之中。

也可以这么说,无分别的爱,不仅仅用于个体的人,也可以用于“关系”:所有的“关系”也可以无分别。

我这样梳理和解读我和老公之间的关系之后,我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践行的,我们的互动也由此发生了极其美好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对他走大我,没有运用美德,我只是把自己独立出来了,当我看见自己的欲望时,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调整自己的信念;我的“独立”,在满足自己的同时,给予了老公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而老公也在轻松的状态下回馈我以额外的帮助和温情。

 

在婚姻关系中,看见并接纳“独立”,我经历了无数次感受体验和信念调整。

我很早就承认孤独,甘于孤独,可是,我发现自己的愤怒情绪有增无减,我的内心在不断地攻击他人/攻击自己。我孤单地处理着无数在外面受挫的情绪,更加深了愤怒的强度。

这是为什么?

我发现,我所认为的孤独,只是对自己情绪消化方式的对内,而不是真正的欲望满足对内,我仍然把满足欲望的需求寄托在外界。我仍然没有真正地把我自己和外界独立开来,没有把自己的欲望满足真正地向内索求,我独立出来的,只是我处理情绪的方式。

真正的孤独/独立是:自己满足自己的情绪/情感需求,比如关注陪伴拥抱等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欲望需求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就能真正地向内看,向内调整或满足。

独立的人,能建立起全新的情感联系,以前我们所认为的情感联系,其实在很大比例上是对对方的依靠和索要;独立的我们,在欲望满足和情绪满足上独立向内,相互不欠债、不依靠;独立的我们,更能相互理解、信任、爱已爱人。

最后借用林老师的一句话总结我此次对婚姻关系包括生命中其他关系的思索:

“真实者的自由联合,独立者的自信协作,幸福者的自觉担当。”

 

整理者感言:走进婚姻,每个人对对方都充满期待,都希望对方能满足自己曾经的缺失、曾经的渴望。这就是两个有伤的人的婚姻模式,也是各种关系中冲突的来源。唯有独立,才能从各种情绪中解放出来,就事论事,看到真相。而独立,是自我的圆满,是伤痕的疗愈,唯有踏踏实实的成长与觉知才能做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