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才是无分别的关键
(2015-06-19 07:30:30)
标签:
孩子自己信念过去好朋友 |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
接纳才是无分别的关键
作者:美禾
昨天孩子要买一种贴画,外边的人摆摊在小区。因为还有她的小朋友,我就说让他们先去问问价格,他们想要哪个,回来告诉我。她先是告诉我,头天她和她的两个好朋友一起去买了酸奶,她们几个一起,她不害怕。今天想让我一起去,我心里很想去锻炼她与人交往的能力,反正就是让她自己去尝试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于是鼓励她今天继续和小朋友一起去。她说完之后,不知道是不是脑子里突然意识到,今天也是和小朋友一起去,反正就很开心的和她的好朋友还有好朋友的弟弟就一起去了。我就在这一边看着她们过去(知道没有危险),她们去看了一会,回来对我说她看中了什么,她好朋友也都相中了自己想要的,我说多少钱啊,她说她没有问价格,她不敢问,让我陪她一起去。她还告诉我,见过面的人她不害怕,比如她自己在院里买东西,对没有见过的人她害怕,不敢问。她说到这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林老师说的阳面法则来了,我知道,孩子害怕其实是很谨慎的表现,并不是害怕,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自我保护。我对她说,你这不叫害怕,你这叫谨慎,谨慎的美德。她又把害怕换成谨慎,说,我有点谨慎,让我陪她一起去,说她都已经去过一次了,这次让我陪着。我看她实在有点困难,就没再犹豫的去陪她去了。然后买东西,一切都很OK。
今天在整理录音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其实在我说谨慎的那一刹那,其实我对孩子的害怕就有一种不接纳出来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字典里,就有害怕这个词存在,为什么我还要想办法换成另外一个看起来是褒义的一个词呢,说到底,就是对害怕这种情绪本身的不接纳,觉得害怕是不好的,所以想告诉孩子,你这不是害怕,而是谨慎。而事实上,孩子很多时候就是觉得自己害怕某些东西,当然她也有很勇敢的地方,这都是她在我们看来很圆满的地方。害怕的时候害怕,勇敢的时候勇敢,我却用另一个所谓的美德想不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害怕的,这就是对孩子害怕的情绪的一种不接纳!
这件事中,整个过程我并没有情绪,但我现在却觉得,我无意中就已经在给孩子种下了害怕是不好的信念,我昨天有,我过去肯定也有,我现在终于慢慢的理解了林老师说的,教育是一个很精心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给孩子种下不好的信念,种下很多分别。孩子的分别都是被我们父母给带出来的。我也更加的深刻体会到,想要给孩子无分别的爱,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分别在哪里,自己去接纳,自己去做到,才会对孩子真正的实行无分别,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对负面评价的不接纳,带给孩子的仍然就是对阴的不接纳和分别,阳的才是好的,正面的才是好,这些分别,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带给孩子的啊。什么阴,什么阳,什么积极,什么消极,什么正面评价,什么负面评价,这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本就是圆满的人生,我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无分别,却不知不觉中仍旧在排斥负面的东西,原来,真的是那句话,自己没有的东西,是给不了别人的,自己不接纳的东西,是不可能教给孩子接纳的。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就把分别给种到了孩子的心中。意识到这个,我还是吓了一跳,不知道过去,我对孩子无形中种了多少这样的分别的信念啊。
想到这里,我想要不要给孩子解释一下,她昨天那样害怕也很好。转念一想,这又是一种分别存在,那个时刻,我也并没有表现对她说自己害怕的不接纳,没有任何情绪,她做不到,我就自然的陪她去了,在行为上,我并没有告诉她,你这样不好,你这样害怕是有问题的。我现在再去说这件事,反倒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妈妈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件事?是不是哪个地方做的不对?其实在昨天的事情中,孩子的心思几乎都沉浸在了买东西上和快乐开心的喜欢之中,也许她并没有被种下什么,因为心不在这里。这样一想,我也就不想再和孩子说了。
这件小事,真的给了我一个不小的触动。生活中有多少这样无意的行为,却已经在不知不觉给孩子在种着分别,没有我们对生命阴的一面的真正接纳,想要让孩子去接纳,这个估计很难做到,或者肯定是做不到。唯有自己看到自己对所存在的负面的东西的不接纳,才有可能突破已有的信念,让孩子去做到无分别。
过去的我,很少用负面的评价的标签,只有一个不好意思,被闺女现在经常用,搞的我现在经常后悔过去为什么要告诉她不爱和人打招呼,习惯躲在我的身后的习惯给她命名为不好意思。现在她在不和人打招呼的时候,都会给自己找个理由,说是自己不好意思。当我意识到自己对闺女不打招呼的分别之后,我的眼光就不再去盯着这件事,面对我过去对她的不接纳造成的后果,面对她为自己找借口说自己是不好意思的时候,我也开始慢慢的告诉她,她每次进步的地方。而这也正是因为我的不接纳才会造成她对自己不打招呼的不接纳,所以需要我告诉她,她已经进步了,让她接纳自己,同时我越来越去忽略对她打不打招呼的行为的忽略,用一种呆若木鸡的状态去面对。
通过这些小事中,也让我进一步的认识到,其实我们的很多做法中有形无形中都是在种着分别,有的分别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OK的,有的分别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赞美也好,批评也好,只要带着想让孩子改变的心,就已经是对孩子的不接纳了。当然,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这个时候的引导就像碧波在她心得中写的一样,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很好(因为我们过去的无知,会给孩子种下孩子不好的信念,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引导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好,来修正我们给她种下的分别的错误),还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这个出发点和目的和很重要,而刚出生的孩子是不需要引导的,他本来就是无分别的状态,他就是老子。真的是一念之差,天地悬殊。我现在才深刻的意识到,心空有多重要,当你心不空的时候,再多的方法,再好的理念,也只是流于形式,只不过是换了一副所谓的教育的马甲而已,换汤不换药一样的感觉。
说到底,就是林老师说的教育的宗旨和原则,你是否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能展现自己天赋的自由,让她无论如何做,都觉得自己是好的,是OK的,这个才是无分别的最关键的地方。我们如何说出孩子在当时某件事中的表现,用的是正面词汇也好,负面词汇也好,那只是一个我们字典里词而已,背后我们是否接纳这样的状态,才是无分别的最关键的核心,而能这样意识到的前提,当然是要首先对自己的分别的知。
成长,真的是无止境的。
PS:本来是想自己随便写写体会一下的,没想到写了这么多,就当心得作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