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美德的源起
(2015-06-18 07:30:39)
标签:
女儿妈妈自己老公信念 |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
“自私”,是美德的源起
作者:襄
某天夜里,女儿(两岁两个月)由于发烧睡得很不踏实,一直要我抱,她趴在我怀里看似睡着了,可一放到床上她就哭闹。在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终于在接近十二点的时候成功地把女儿放到床上。
之后我开始写成长心得,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迷迷糊糊睡去......也不知睡了多久,女儿哇地哭起来,翻身坐到我身上用两只小手扳我:“妈妈,起来,抱抱”,我今天不知为什么困极了,不想动,但又不忍拒绝女儿,于是搂着女儿跟她磨叽:“宝贝,妈妈好困啊,妈妈就这样躺着抱你好不好?”女儿不依,她喜欢我站起身抱着她晃悠,于是继续哭闹,闹得我好心烦:“真是个小讨债鬼!累死我了!抱你吧,我身体受不了这累,不抱吧,我心里又不舒服.......”我正犹豫着要不要起来抱闺女,老公进来了(老公怕吵,平常不跟我们睡一个房间),把女儿连说带哄地“骗”出去了,闺女哭喊着要妈妈,老公哄着......不久之后世界就清净了。
我也清醒了:我刚才为什么那么犹豫,那么心烦?在理论上,我理解女儿,她身体不舒服,哭闹着要抱是合理的;也理解我自己,我累了我不想抱她也是合理的。那么,我不接纳的到底是什么,才致使我产生烦躁情绪?
我怕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总能让我快速找到头绪。
我的本意是很想拒绝女儿的,但是我犹豫了:有个信念让我否定了自己的欲望,让我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愿。
我为什么不敢明确拒绝女儿?
因为我怕女儿认为妈妈最爱的不是她,怕女儿因此受到伤害——其实这是我自己的恐惧:我认为,如果一个妈妈最爱的是自己,最先照顾的是自己,就是在伤害孩子,就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不能接纳我是一个凡事以自己为先的、“自私”的妈妈。
我的信念:我不能把自己当作心里第一重要的人,我不能不顾他人先满足自己。
想到这我骂了几句:凭什么我不可以把自己当作心里第一重要的人?什么狗屁信念!我他妈就是我自己心里的NO.1!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
于是我继续睡觉。
不知过了多久,我又被女儿的哭闹声惊醒,我赶忙跑过去,老公说:“闭着眼睛哭呢,可能做噩梦了。”我心疼地把女儿抱起来,晃了十多分钟后,看她睡稳当了,就把她放床上——女儿又醒了,伸出胳膊搂着我:“抱抱”,我搂着女儿,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难受,妈妈好心疼你,妈妈爱你,可是妈妈现在太累了,妈妈不想站起来抱你,妈妈就这样躺在床上搂着你好不好?”女儿一开始还是不依,哭闹着要我抱。这回我不像前一回那样犹豫和气恼了,我一边反复明确地告诉女儿我很累,不想站起来抱她,一边搂着她安慰着......也许是女儿感知到了我心中的平静,虽然妈妈在行为上拒绝了她,但她还是从妈妈对她的情绪接纳中感知到了妈妈的爱,于是女儿也渐渐平静下来,安静地睡着了......
那是第一次,我确认了自己的信念:允许自己把自己当作心里第一重要的人,允许自己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无条件满足。
某天下午,我带女儿在楼下的车行通道里玩,女儿玩得兴起,要求我呆在楼里,她自己跑到通道里跟我“藏猫猫”。由于车行通道直接通向小区外道,而且那里车辆往来频繁,我就没答应女儿,在女儿身后偷偷摸摸地跟着她。女儿察觉到我在身后盯着她,她很不乐意,执意要求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中——那也就意味着她会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不能冒这个险,于是我对女儿说:“宝贝,妈妈要是躲起来,就看不见你了,妈妈看不见你,妈妈特别害怕!在这里玩捉迷藏太危险了,咱们换个地方好吗?”不知是不是女儿年纪太小不理解我的意思的缘故,反正她不答应,一个劲地哭闹着要我躲起来,我不肯离开,女儿气得对我一顿乱揍,并且用力揪我的头发,揪得我又疼又怕,但我又不舍得打开女儿的手,只得在心里骂:我就这几根稀疏的头发,别他妈全给我揪下来了,你这不懂人事的小混蛋!你就不能体谅一下妈妈?想一出就是一出,还对妈妈出手这么狠,太不心疼妈妈了......我明明知道女儿年纪太小,无法理解我,也无法控制自己,但我还是忍不住责怪起她来:“不心疼妈妈,“自私”的小混蛋”——突然,一个信念在我脑海里闪现:允许她把自己当作心里第一重要的人,允许她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无条件满足。
想到这,心里对女儿的责怪和烦躁消失了,趁女儿抓得不是太紧的时候,我赶快脱身,从她的魔掌中“逃”了出来,女儿追着我打,我嘻嘻笑着在前面跑,女儿追着追着追到一个水坑旁边——上午刚下过雨,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了一处一处脏污的水坑。我看着水坑呆住了,心想这下可不妙——闺女也发现这个“好地方”了,她看着我,颇带挑衅意味地跳进水坑里,一顿乱踩。我习惯性地叫了一声:“啊——”这下又激怒女儿了,她跑过来用她那满是泥污的鞋往我鞋上踩,我当时却很平静,甚至搂着她说:“妈妈爱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允许她把自己当作心里第一重要的人,允许她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无条件满足。
这顿发泄之后,女儿情绪好点了,于是跟我乖乖回家。回到家后,她闹着要洗手。女儿这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总要求洗手,如果允许的话,能一连洗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直到她自己全身湿透才罢休。我发现了她这个“症状”并第一次允许她自由洗手时,整个卫生间一片水汪汪的,因为她不肯打开洗手池的排水塞,洗手池里的水满了之后就不断流溢到外面......于是每次女儿在我面前要求洗手的时候,我都给她放好防滑垫,让她踩在小凳子上自己洗个够,经过七八次之后,女儿洗手的时间越来越短,渐渐地,一般洗几分钟就自己出来了。可是那天,可能心里还是有情绪,女儿长时间地洗手,并且用肥皂把自己涂得满头满脸,我放好温水喊她来洗澡她充耳不闻,浑身湿透地继续玩肥皂。
说实话我当时挺担心的:刚下过雨天气有点凉,我怕她因此生病,要是她生病了不仅她自己受罪,我也跑不了,又得整宿整宿地跟她折腾......可是我没有制止她,没有责怪她,只是一边看着自己的担忧一边等待着她,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女儿来到了我身边,伸出手要我抱,我抱着她,脱下她湿答答滴着水的衣服,把她轻轻放进了温水中......女儿忽然搂着我,以十分抱歉的语气,小小声地说:“妈妈,对不起”——我心头一热,搂着她在她额头上亲了一口:“没关系,妈妈爱你”,女儿特别开心地笑起来,一下午的情绪似乎都在那一刻舒展开了......我心中的感觉就像此刻的水一样,温温的,柔柔的:我的宝贝女儿,妈妈允许你把自己当作你心里第一重要的人,允许你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无条件满足——在妈妈所能陪伴你的时间里,妈妈会一直践行这个信念。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满足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这是人们常说的“自私”,可是,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品德:当我把它用来允许自己、并由己及人地允许别人的时候,我们之间的相处是那么放松。
我允许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欲望满足放在第一位,我就对女儿产生了“同理、包容、尊重” 的美德;
我允许(或者说不干涉不评判)女儿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欲望满足放在第一位,她对我产生了“担当、谅解、信任”的美德。
这种“自私”,实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人性的允许、尊重和信任——它带来的,是对人对己的接纳,是安全感的充分满足。当小我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之后,人性的大我部分,也就是“美德”,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安全感,是美德的源头。
这个信念,也让我和老公的关系产生了真正美好的转变。
以前我总是纠结于我在老公心里是不是第一位,当我和婆婆意见不同,我觉得他更“偏心”于婆婆的时候,心里不免气恼:我在你心里根本不是第一位,我也不会把你当作心里最重要的人,顾及你的感受;当老公下班回到家总是玩电脑看球彩跟朋友煲电话粥谈论球赛的时候,我也总是暗自气愤和抱怨: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你他妈太自私了,光想着自己玩乐,也不帮我分担一下,陪陪孩子。
“自私”的信念转变之后,对老公的抱怨责怪真的在大部分时候消失了(我不能说绝对消失了,或许以后遇到什么“重要” 的事情时,我仍然会像以前那样责怪他,这个信念也许会在某种境况下“失灵”),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消失,可是已经足够让我们之间轻松愉悦地相处。允许他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允许他把满足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我不再企图改变、影响他的言行举止,不再带着责怪的情绪“允许” 他——以前我也很少干涉他,但我心里对他的责怪,他肯定能感觉到。
某天下午,我突然觉得阳台堆放的东西太多了,打算清理一下,多腾出点空间供女儿玩耍。于是我边陪着女儿边一点一点慢慢清理。最后我手里拿着一个澡盆架,想来想去还是搁在房间里的大衣柜顶上比较合适,可是大衣柜顶太高,我够不着,咋办?找老公!咦,(老公)人呢,干啥呢——我发现自己现在经常对老公“视而不见”(有多少当丈夫的能够享有这样被妻子视而不见的“福分”啊^-^),当老公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只管自己在干什么、注意女儿在干什么,不关注老公在哪里在干什么。
很快,我发现他正躺着床上玩手机游戏。老公的作息习惯与我们不同,他一般在我们睡着之后,自己看电影玩游戏等等,然后等我们睡醒了,他才开始休息,还抱怨我们吵他睡觉:比如,晚上他两三点才睡,第二天早上我们七八点起来了,他继续睡到十点多;中午两三点钟我们起来了,他才开始午睡,到四五点起来。我为此抱怨过他:你的作息时间总是与我们不同,你总是睡那么晚,然后等孩子起来了,你又说你困继续睡,(只要我在家)一天到晚总是我一个人在带孩子,你的作息时间就不能正常点,也帮我分担分担,陪陪孩子?随着我自己成长的深入、信念的转变、对自己接纳的深入(自信自爱的满足),我自己的独立性逐渐建立起来了,我渐渐地不再抱怨他作息和我们不一致,不再抱怨他不帮我分担,不多陪伴孩子,甚至,当他抱怨我们的说话声在他睡觉时吵到他时,我也不再辩解或争吵:他的作息时间是他自己的生命规律,他是成年人了,他有权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醒,无需我的“监督”或干涉;我希望他来帮我分担带孩子的疲劳——这并非他的需求,甚至也不是孩子的需求,是我希望孩子能得到充分的陪伴,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自己调整信念或满足需求,而不是要求他;他抱怨我在他睡觉时吵到他了,他在指责我做得不够好,可我自信我做得很好,我对自己很认可、很满意,所以我一般也是打趣他两声或者笑笑,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唇相讥。
同样,当我发现他正在悠哉悠哉地玩游戏的时候,我突然想:想清理阳台,是我自己的需求,与他无关,而现在我要要求他打断游戏来帮助我,也应该是建立在“尊重”的心理状态上,而不是“要求”的心理状态上。他若答应了我,就是对我额外的帮助,若不答应,也是理所当然。想清楚了,我口气轻快地朝老公喊:“钱小达,帮我把澡盆架搁柜顶上好吗?”果如所料,老公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没空”。我回:“可我现在就想放上去,那我自己搬椅子来放了啊”,于是,我搬来一张椅子,把澡盆架举上去,还是够不着。我失望地喊了一声:“够不着”,老公还是头也不抬:“先放着,一会我来”。我笑答:“那好,交给你了”,于是出去继续陪女儿玩,直到晚上睡前我才再想起来这件事,后来的情况就是:老公把澡盆架放好了,椅子也放回了原处。
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当我们具有就事论事的能力的时候,事情确实也就是这么简单。可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没成长之前的情境里,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情绪:我会责怪他不该四五点还在睡觉;不帮我带孩子,不是好丈夫,不陪伴女儿,不是好父亲;清理阳台是为了给孩子腾出游戏空间,他应该无条件配合;一大男人,就不该让老婆干这爬高上低的活;我他妈怎么活得这么累怎么嫁了这么一个老公,他不重视我不爱我,我作为一个妻子根本没得到丈夫应有的照顾和爱,我作为一个女人太没魅力太失败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抱怨会像连环炮一样在自己心里轰炸或者炸向老公……而现在,我分清了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他人的意愿,自己的欲望自己满足,他人的欲望也无需我来负责,事情就变得简单明晰,彼此之间就可以“好好玩耍了”。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挖空心思找出一堆道德、伦理、规范、责任等等依据,来要求对方、控制对方、攻击对方,并同时把自己推入“受害者”的大坑之中,产生“我不好,我不受重视”等自我攻击的情绪。他,是我丈夫,是孩子的父亲,但更重要的,他首先是他自己,我不应该去剥夺他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力,而是尊重他自己的一切意愿,不干涉不评判。
当我心里对自己、对他都持有这样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的信念时,我心里是很轻松平和的,就基本能够不带控制和期待地与他相处,这样一来,他的状态也变得放松自在起来。我允许他在我忙碌时美滋滋地腻歪在床上睡懒觉,允许他在自己的情绪不佳时抱怨我、呵斥女儿,允许他对散落一地的玩具视而不见地玩游戏,允许他在婆婆挑剔我时保持沉默……允许他按照他心里所想的一切来与我相处,允许他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丈夫的角色或者父亲的角色),把自己的真实意愿放在第一位并无条件满足,允许他随时随地的充分“自私”。渐渐地,我发现老公越来越愿意与我交流并时常对我说一些暖心的话,越来越细腻地关注我并乐意满足我的需求,越来越愿意陪伴在我和女儿的身边......这让我想起林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质量,决定于素质最低的那个人——我们用什么样的信念来对待自己和家人,整个家庭就会相应地呈现出什么样的氛围:尊重、理解、信任的信念和相处方式,必然回报以轻松、自在、和谐的家庭生活。
整理者感言:小我的满足,才能自然生发出大我。所有带着幽怨的付出,其实只是以牺牲索爱。爱自己的妈妈,才有能力爱孩子。重新学习爱自己,就是今生疗愈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