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住自己,允许别人
(2015-06-17 07:30:02)
标签:
女儿妈妈孩子情绪哭闹 |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
看住自己,允许别人
作者:襄
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在我面前情绪起伏很大,特别容易亢奋或者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长时间哭闹不止。
我问阿姨孩子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常,阿姨说孩子在她和爷爷奶奶跟前“一切如常,很乖巧”——女儿很敏感,也很聪明,虽然她在我面前为所欲为,但据说当我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通常都是很懂事、很乖巧的状态:她知道在别人那里得不到在妈妈这里所能给予的接纳,小小的她通过这种不自觉的调整在保护着自己不受更大伤害,所以她在别人面前一般都比较配合,只在我面前寻求允许。
我也在成长自己的过程中,通过内化情绪/欲望和调整信念的方式,在我能陪伴女儿的时间里,尽量允许她、接纳她。
周六。这是五个工作日之后,我能一整天都陪伴在女儿身边的第一天,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一天通常女儿都会跟我“别扭”一整天,发泄个够,然后到了星期天,才能跟我“好好玩耍”,变成一个特别通情达理的小棉袄。
早上,女儿说要玩滑梯,于是我抱她去儿童活动中心。女儿两岁三个月,结实的小身板已经三十多斤了,抱在怀里沉得很,我走着走着,觉得膝盖很受力,就跟闺女说:“宝宝,妈妈累了,你下来跟妈妈一起散散步好不好?”女儿一口回绝:“不要!妈妈抱!”最近孩子情绪不稳定对我要求很多,我常常感到体力不支,“想爱自己” 的小我和“想做好妈妈”的小我在我体内僵持不下,我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满足自己还是满足女儿。
在女儿回绝我的建议之后,我抱着女儿继续往前走,明显觉察到“想爱自己”的小我浓重的不满情绪,她像个小孩一样愤怒而伤心,哭闹着说我不爱她。于是我一边跟女儿聊天,一边默默跟自己心里的孩子对话:“对不起,对不起,我也很爱你,你也是我的宝贝,可是,甜甜(我女儿)平常在爷爷奶奶面前肯定经常得不到接纳,她现在又太小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只好先征求你的谅解——宝贝,我跟你说的话你都能听明白,你能感觉到我对你的真诚,你知道我爱你;可是如果我不抱甜甜,她会认为妈妈不爱她,她会很孤单很伤心的。我们再坚持一下,把甜甜抱到活动中心就可以了,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我的小我还是不太高兴,我只好像平常哄女儿一样,一直抱着她跟她说“对不起,我爱你......”,关注、陪伴着她不满的情绪。到目的地之后,女儿兴致勃勃地自己玩耍去了,我又抚摸着自己的膝盖,久久地陪伴着自己的情绪,直到她心满意足。
最近,这种情景经常发生,当我已经感到疲累却仍然选择满足女儿的时候,我就跟自己心里的小孩对话,接纳她的情绪,一直陪伴着她并在过后给自己做做按摩保健。
女儿一个人在蹦床里玩得正欢,两个小男孩爬上来了,女儿的兴致一下被破坏了(女儿不喜欢陌生人没经过她允许就接近她),跟我哭闹着说“回家”。我却想要上厕所,我跟女儿说“妈妈想尿尿,你先陪妈妈去趟厕所,咱们就回家好吗?”女儿哭闹着不答应,我只好哄着把女儿抱进了卫生间。女儿向来抵触卫生间里的小格间,于是我把女儿放在格间外,自己进去了,女儿正哼哼唧唧哭着呢,本来敞着的门忽然“嘭”一声关上了,声音虽然不算大,可女儿已经被吓了一跳,她立即哭着朝我跑过来:“宝宝不回家了,玩滑梯玩滑梯!”她的意思是:我不闹着回家了,我还乖乖去玩滑梯——她大概以为我因为她哭闹着回家生气了,把门关上不理她了,她害怕妈妈不爱她,她愿意改变自己的意愿来迎合我。我心里一阵刺痛,赶紧把女儿搂进怀里。我不知道这是我在女儿面前仅有的几回失控表现吓到她了,还是她在别人面前遭受的呵斥多了而形成的心理恐惧,我无法究得原因,我只是紧紧搂着女儿,跟她说妈妈爱她,然后等她稍微平静下来以后告诉她:门不是妈妈关的,是风吹的。然后我又把自己变成“风”,向女儿生动地演示了一遍“关门”的过程,女儿这才安心地说:“风大,关门。”
然后我抱着女儿走出活动中心。
经过马路的时候,女儿忽然指着前方说:“大车!”我顺着女儿的话,说:“嗯,马路上有好多好多大车。”女儿突然大声哭闹起来:“要大车要大车!”
我:要哪辆大车?是刚才路上跑过去那辆吗?
女儿:不是!
我:是游乐场里面那辆吗?靠近滑梯那辆?
女儿:是!
我:那妈妈抱你回游乐场找大车好吗?
女儿:不好!
......
我做了很多猜测,却始终弄不明白女儿到底说的是什么车,女儿也一直在哭闹,不让我前进,也不让我后退,情绪激动地哭喊着并打我......这时,我注意到过往的行人对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我心里察觉到了自己对这些目光的“注意”,心里快速地过了一遍:我在意别人的眼光吗,我怕他们认为孩子脾气不好、我这个当妈妈的不会教养孩子吗?我知道我做得很好,我是个最好的妈妈。于是我心里坦然了,不再理会那些目光,专心陪伴孩子的情绪。我一开始只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妈妈爱你,可是妈妈真的听不懂你说的是哪辆车”,孩子继续愤怒地哭叫着,我就呆在原地抱着她轻轻摇晃。突然,我想:换做我是女儿,我现在什么感受?我试着对女儿感同身受了一下,恍然大悟,于是我站在女儿的角度,以委屈语气说:“宝宝说的话,妈妈听不懂,宝宝好着急,好生气,好难过啊!”女儿的满满的愤怒立即像被戳破了似的,十分委屈地抱着我的脖子大哭起来......接着我又以心疼和真诚抱歉的语气对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听不懂你说的话,妈妈也很难过,很抱歉。”孩子搂着我更紧了,于是我又接着说:“宝宝说的话,老是没人懂,爷爷奶奶不懂,爸爸不懂,妈妈也不懂,宝宝太生气,太难过了!”孩子一下子又被戳中了,满心委屈地嚎啕大哭...... 从一开始女儿说“大车”到她嚎啕大哭之前,哭闹了大约二十分钟;而这种嚎啕大哭力度虽强,但只持续了三分钟就结束了——这样的哭是非常有效率的:这是一种被深深理解的哭泣,女儿感到被妈妈深深接纳的爱。
由于我一心走“满足小我”,就算面对女儿,我也很少去考虑对方的感受,我只是在看住自己的情绪的基础上,进而允许了对方。就算在刚才对女儿“感同身受”的过程中,我也一直看着自己的情绪:我不觉得女儿的哭闹有任何不妥,不觉得女儿的哭闹是对我的否定,我也没有否定自己,反而认为这是女儿对我的信任,所以我很平静,很温和地允许着女儿。
然后我带着女儿去了小区的小卖部,让她挑了一根棒棒糖,边吃糖边坐摇摇车,女儿终于重展笑颜;女儿说要回家,我抱着她往家走,走了一段路女儿说要再挑根别的颜色的棒棒糖,于是我们又回去再买了一根,女儿把她原先吃的那根塞进我嘴里,我们乐呵呵地回家了。
午饭后,女儿提出要“洗手”,于是我让她站在小凳子上,在地上放好防滑垫,让她自己玩。阿姨提醒我孩子这样玩水会生病,我说没关系,别阻止孩子。我于是跟女儿说:“宝宝,你玩得衣服都湿透了,妈妈跟你说这样很容易生病,要是生病了我们就得吃药,行吗?”女儿看了我一眼,愉快地说:“看医生!”我笑了,说:“对,看医生,要是生病了我们就去看医生,抓药吃,行吗?”女儿答:“好!”根据我们之间以往的互动经验,我知道女儿能理解我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直看着自己心里的情绪和欲望:虽然这样是有患病的危险,但我不觉得孩子生病了我就不是好妈妈,我已经跟女儿说明白了这样会生病,生病就得吃药,女儿也答应了,我想让女儿自己承担这件事的自然后果,她有权利自己尝试各种可能。我想给予女儿充分的满足,让她觉得她无论怎样都可以,都很好,就算因此生病了,这也是她应有的权利和体验。
过了二十多分钟,女儿喊我:“湿了,换衣服。”于是我把她的湿衣服脱掉,抱她上床换衣服。
女儿一直保持着午觉习惯,这时,女儿打了个哈欠,明显困了,但她又好像不甘心就这样睡觉,缠着我让我讲故事。
于是我把“小老鼠上灯台”加工了一下,加上了很多情节和对话,讲给女儿听,女儿也一直参与其中,跟我一起讲述......我想着女儿这些天的起伏情绪,心里一动,在故事的结尾添加了一段鼠妈妈和鼠宝宝的对话:“鼠宝宝从桌子上摔下来了,它哭着回家了,正好,妈妈也下班回来了,鼠宝宝抱着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摔跤了,你上班了,我在灯台上叫你的时候,你都听不见,我好想你啊’。鼠妈妈紧紧地抱着鼠宝宝说‘宝宝好可怜啊,妈妈其实听见宝宝的声音了,可是妈妈回不来,妈妈其实很想宝宝,妈妈也很想回来,妈妈都哭了,可是老板不让妈妈回来,妈妈好想回家找宝宝啊’”,讲到这女儿又大哭起来,很伤心很委屈的哭声......我知道孩子有委屈,在爷爷奶奶跟前,她有太多意愿不但不能得到满足,还要被大声呵斥,比如孩子想等奶奶一起出门,都会被爷爷骂,强行抱出去;孩子跟奶奶出门的时候,不想坐推车,可是任凭孩子怎么哭,奶奶都会把孩子塞进车里。孩子希望我一直陪伴着她,可是目前的状况无法实现,我只好反复地告诉女儿妈妈不在她身边的时候也想着她、爱着她......在抚慰女儿的时候,我也一直看着自己的无力感,拥抱、怜爱着这个无力掌控一切的自己......哭着哭着,女儿趴在我怀里睡着了。
半个小时之后,女儿就醒了,我哄了哄,女儿还是不想睡,于是我跟她说:“你自己在床上玩会,让妈妈再睡一会行吗?”于是女儿打开点读笔大声唱歌、自己看着书给自己讲故事,我就在旁边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若是以前,我可能会强打精神陪着女儿玩,我会想:让孩子自己玩,孩子会对我失望。但我现在这么认为:我太疲倦的时候,还是先好好休息吧,不管孩子是否对我失望,我都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我怕孩子不爱我?没问题,我很爱我自己。大约45分钟后,我睡醒了,女儿看起来也没有任何情绪,我继续陪伴女儿。
晚饭后(女儿五点就吃晚饭),女儿想出去玩,于是我带她下楼。刚在小区花园里玩了两分钟,突然下起大雨,我就带着女儿在楼下躲雨。二十多分钟后,雨停了,地上又积起一处处水洼。女儿说想玩,我想了一下,说:“去吧”,于是女儿就在水洼中一顿活蹦乱跳,不时蹲下来扑水,边扑边唱,快活极了。不一会女儿的鞋袜全湿了,膝盖以下的裤子也几乎全湿了,裙子后摆也湿了,过往的路人又对我们母女俩投来似笑非笑的目光,我没搭理他们,也没制止女儿,只想着:要是女儿因此生病,我跟她一起承担这个后果,现在的满足和快乐是最重要的,我自认为是一个绝顶好妈妈。
十多分钟后,我试着喊女儿:“宝宝,衣服湿了,我们回家换衣服好吗?”没想到女儿很爽快地回答:“好!”我心里一阵感动:孩子真的一点也不贪心,他们是那么容易满足。
那天回去以后,女儿打了好几个喷嚏,但并没有生病,不过我赶紧上网给女儿定了一套雨衣雨鞋,以后就让她穿着这身“行头”在浴室里玩个够,或者下雨天我可以带她一起出去玩水。这一天直到睡前,女儿情绪都很平稳愉悦,不到十点就入睡了。
睡前,我反观自己这一天的心理体验:一整天,当我出现消极情绪时,我都在第一时间觉察并在内心默默守着它们,并同时进行着对外互动。我没有被女儿的情绪带走,也没有被自己的情绪带走,我一直看着自己的情绪,并给了女儿充分的允许和满足,让她和我共同度过了十分亲密而美好的一天。
我看着女儿平静的小脸,听着她均匀的呼吸,默默地对女儿说:“在这个世界上,妈妈将给你一个完全接纳的怀抱,外面的不接纳无法避免,但是妈妈相信自己的力量,也相信你的力量,我亲爱的女儿。”
再回想这些天,当女儿情绪起伏特别大的时候,我并非完全接纳,我只是很快看住了自己的情绪,进而允许了她、接纳了她。女儿越大,越显示出了她的自主意志和力量,我有时也不免对女儿强大的“自主”感到生气,觉得她一点都不听我的话。
于是我问自己:我用无分别的爱养孩子,目的是什么?
是想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是想让孩子更听我的话?
说实话,是有这样的成分,但我很快修正、确认自己的目的,最终最强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她做她自己生命的主人。
那么我成功了不是吗?她成为了这么一个自主自决的孩子。
我再问自己:我愿意继续实现这个目标吗?我还愿意把“无分别的爱”给她吗?
答:当然,确认无疑。
OK,想清楚了,睡觉。
整理者感言:无分别的爱,很难很难,不是允许孩子吃零食、玩游戏就无分别了,无分别来自你的心里,来自对生命至深的尊重和信任,来自对自己的至深的爱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