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创】你准备好了吗?——浅谈儿童成长环境的准备

(2012-10-30 15:02:39)
标签:

转载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我们的伙伴的佳作,我们一起学习^_^

你准备好了吗?

                                      ——浅谈儿童成长环境的准备                                

2012-8-11

 

如何做好儿童成长环境的准备?我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每次想把它理清楚,却发现不知从哪里开始。

从哪里说起呢,还记得那是去年,丁丁5岁多的时候。 我和丁丁之间的互动模式已经很久了,尽管后来我努力调整,但那个固有的模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每次都是问题发生了之后,我去“救火”,比如丁丁情绪到了很大程度的时候,我才能运用那些情绪确认,和他的心在一起等方法,把问题摆平。然后过不了多久,这样的情况还会再发生,程度可能会有一些好转,但还是常常遇到他大爆发的时候。每次发生问题,总是在急于去解决那个问题。

有一天,出门前,我又忘了帮丁丁带什么东西,他又大发雷霆(因为这是我到现在还会偶尔发生的问题,对他的忽视是他无法容忍的)。 当时我向他解释,为什么会忘,时间来不及了,不回去拿了好不好,就那个问题纠缠不出来。 不知道怎么自己的念头一转,问自己,忘记这个东西,到底是我的疏忽,还是丁丁自己的疏忽。我发现是丁丁自己的疏忽,丁丁为什么没有记得带,是因为他意识中,这些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我就是有责任有义务帮他想着它的所有的事情,甚至知道他心里想的没说出来的事情。那时候丁丁已经五岁多,我当时没有继续我之前的解释,问他:为什么会忘记带?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准备。记得当时他一愣,似乎“做好准备”这个概念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过,我也确实从来没有帮他建立过。

其实我们都知道做好准备,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但是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其实我们都没有去想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怎样去准备,至少我是这样的。

所以那天我向丁丁提出关于准备这个问题,其实也是给我一个大大的提醒。而且,做准备本身,后来常常帮助到我和丁丁,(尽管我依然还是常常忘记做准备,但是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会看到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然后就不那么急躁,更不会去责怪丁丁了。)丁丁也是,慢慢有了准备这个概念。我也时常会提醒他“你准备好了吗?”。有时候,我不提醒他,要求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也会说,我还没有准备好。那时候,我就会耐心等他准备好。

 

后来,在今年,我重新考虑到底什么是教育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段令我茅塞顿开的话:

 

“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玉米的种子,也可能是小麦的种子。那么教育,就是给这粒种子,他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养分。。。”

正是这句话,忽然让我想明白了,孩子像一粒种子,当孩子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将来会长成大树,还是长成小麦或者玉米。那么在这种未知的前提下,我们该给这粒种子以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则是教育的全部。

换句话说,教育就是我们在未知的前提下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的过程。

 

而今天提到的成长环境的准备,也正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磨练我们心性的最持久的一件事。

今天成脏小组上,我们又探讨到了,孩子看电视,父母的焦虑放不下的问题,到底是接纳孩子,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还是阻止孩子,不满足看电视的需求。我觉得,依然是把关注点放在是满足还是阻止的问题上。

 

这也是我今天熬夜想把我这段时间思考的关于环境准备话题尽快理清的一个动力。

很多上了花径生命成长课程的父母,很大程度上的分歧都是在到底满足还是不满足上进行纠结,甚至是否定,我现在的感觉是,我们的关注点是不是放错了地方。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很小的一件事情,几乎每个家庭都发生过:

孩子幼儿园放学回家,喜欢马上喝一杯酸奶,但是酸奶从冰箱里拿出来很凉,妈妈说,要放一放,不太凉了再喝,孩子等不及,就大哭。这样的情景每天发生,妈妈对孩子为什么这么性急,这么没有耐心而焦虑。

同样的例子,也有喝开水的、吃饭喝奶的等等,很类似。 总是最后让孩子哭的一沓糊涂。

其实问题很简单,再接孩子之前,先把酸奶从冰箱里拿出来,那么等孩子到家,温度刚好合适,进家门就喝。

这件小事情,让我意识到,环境的准备是多麽的重要。 如果妈妈意识到,是她自己没有准备好,才导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妈妈一定不会那么责怪孩子,一定不会对孩子后面的种种不好的表现产生什么焦虑,大不了,下次我准备好就是了。

但往往是我们的关注点放错了地方,我们去关注孩子的所谓“问题”了,我们竟是满心思的焦虑和担忧了。在那种焦虑和担忧或者种种其他东西的搅扰下,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看一看孩子的成长环境到底有哪些缺失才让孩子如此不满足。

事情小到对一杯酸奶的不耐心,大到终日对电视、手机、Ipad,的痴迷,我们只关注到孩子的表现,我们关注我们自己的焦虑,我们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大过了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这其实是问题的最关键的地方。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心力,如果我们稍微的扭转一下看问题的关注点,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孩子着急喝酸奶,好的,今天妈妈没有准备好,对不起,明天妈妈一定提前准备好,ok,孩子也就今天会哭一次,这个问题,就不会拿到会上来请教专家。

孩子这段时间痴迷电视,好的,一定是孩子现在的环境已经支持不到他的成长了,是啊,孩子是一天天在长大的,我们给他的环境也要跟得上他成长的脚步啊。那么哪里不能满足他呢?哦,我现在还不知道,也许他看的电视节目里有能满足他心智成长的要素,也许生活中没有什么乐趣了,需要从电视节目里找到快乐。Ok, 无论如何,现在我还不知道,那就给他一些时间,也给我一些时间。给彼此一些时间,去为孩子的成长准备更适合他的环境,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前一段时间,丁丁很着迷ipad游戏,一方面担心他的眼睛,一方面又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转移他的兴趣,故事书也不看了,散步也不去了,去小朋友家也是继续玩游戏。忽然有一个契机,我们发现了丁丁的一个新的兴趣,一个超过了玩游戏的热情开始显现。于是爸爸多次提示我给丁丁买一些这样的玩具教具,相信他一定会很喜欢。最终结果,全然在意料之中,有了新的探索方向,丁丁对游戏不那么着迷了,甚至发生过想去找ipad,走到半路忘记了去找什么的事情。

所以我们再去看满足不满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

孩子吃零食,不停的买东西,花径理念告诉我们尽量去满足孩子吧,但当一提到这个满足的时候,做父母的焦虑和担心就开始升起。可以吗?总是这样满足,吃坏了身体怎么办?不停的买东西让孩子物欲横流怎么办?即使不担心物质欲望问题,钱花得没边也确实不是办法呀?这个度该怎么把握啊?

我们的关注点,还是在将来,还是在焦虑中无法自拔。所以,现在,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重新去看看孩子的成长环境,看看我们是否为孩子准备好了,到底哪里没有准备好。

丁丁有几次玩儿的开心,最后玩儿累了,没有洗澡就睡着了。以前有把他叫醒,拖他去洗澡的情况,有时候实在不忍心,就让他直接不洗澡不刷牙不洗脸就睡了。我有过怪他的情绪,但后来反省,其实是我没有为他准备好。如果我们提前把澡洗了,把牙刷了,然后无论他怎么疯玩,玩累了,就直接睡了,上述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了。

丁丁现在还不太会骑自行车,有朋友指责过我,说我怎么那么不上心。我当时还为自己辩解,说买了自行车他就不喜欢骑。但是,后来反省,同样的也是我为他做的准备不够充分。买了自行车,丁丁说座椅不舒服,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只以为他是不敢骑,而又不愿意强行要求他骑车引起他的抗拒。但是如果我足够耐心的听他的感受,足以认真的去对待座椅不舒服的问题,也许当时我就会给他换个座椅或重新买一辆新车。因为自己的惰性,和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让他现在还不会骑车,我感到很愧疚,因为到了大家都会骑,他还不会骑的时候,我知道丁丁会产生很大的自卑。昨天又帮他买了一辆合适大小的自行车,座椅也很舒服,发现丁丁很认真的学习骑自行车,我发现,只要做了,就没有迟了的问题。我也为我曾经的做法感到很抱歉,但是我同时也接纳了我自己,现在我愿意和丁丁一起重新开始,有这个信念在这里,开始再晚,也没关系。

还有丁丁用筷子,丁丁是上上周才开始用筷子,现在每天不再用勺子,笨笨的样子努力的学用筷子吃饭,夹菜,甚至喝粥也要用筷子。也许别人不理解,但是我知道这个过程对丁丁来说有多么重要。丁丁小时候在幼儿园老师很认真的教丁丁用勺子吃东西,因为大小动作发展稍慢,一直是要晃晃悠悠才能把勺子放到嘴里。后来四岁半了,转到水晶幼儿园,老师不强化用勺子,我们在家也放松这个要求,丁丁就变成了一个小野人。每天都用手抓饭吃,偶尔用勺子。有的时候奶奶也会担心,都六岁多的大小伙子了,还不会用筷子,将来怎么办啊!这个问题,我一直不知道我到底哪里没有做好,到底该做怎样的环境上的准备,所以我只能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我能做的就是不要求他,不负面强化他。野人就野人吧,在家里无所谓,在外面自己脸皮厚点就行了。但是很快就要上小学了,我稍微提示了他一下,小学吃饭还是可能会用勺子,但很可能很多小朋友都会用筷子了。以前专门给他准备了一双儿童筷子,那时是他说不好用,但是这回,有一天,可以说是忽然,就开始用筷子了,而且随着我们的确认,用筷子的自信也慢慢建立起来了。现在每天看到他用筷子的认真劲儿,我都很感动。我也很相信他将来一定会很自如的用筷子。比别的小朋友晚用两年又能怎么样呢?

丁丁原来上幼儿园的时候,几乎是个迟到大王,交了班车费,但几乎每天都需要我自己去开车或打车送他。为了那件事情,我一直很头疼。觉得他怎么这么拖拖拉拉呀,怎么这么不爱去幼儿园啊。但后来我发现,如果我早早起床,把家里的早饭都准备好了,叫他起床,帮他收拾,准备出发,会很早的到班车站。最后,问题还是在我自己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帮助他准备好。也就是说自己的在家的不规律,懒散,是他迟到的罪魁祸首。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我根本就不需要跟他着急,更不必去指责他,只要头天晚上我不熬夜,早早睡,好好睡,我做到早早起,迟到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当然现在我还是不能完全做到这点,但是我知道等丁丁开学后,我一点也不担心他早起赶班车的事情。

罗列这么多的小事,就是想说,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没有去做准备,我们该花的心思都没有花到,尽把自己宝贵的能量浪费在那些个焦虑和担忧上了。

当然,我今天能这么冷静的罗列生活中诸多的需要我们准备的环境,是因为我做了一个最大的准备,最大的调整,就是自己的心态。花时间,花精力把自己的紧张和情绪都很大程度的放下,才有能力去为孩子准备他成长的环境。这里不多说。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也不同,通常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我们会多花些心思,也会多为孩子准备这样的环境,而我们认为不重要的,往往是我们看不到,或者看到也不愿花心思去为孩子努力的。但是孩子的成长不因为我们认为的重要或不重要去选择,他的成长只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内在声音去选择自己的需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不愿花心思花时间为孩子努力准备的环境,正是孩子此时此刻最需要的。而我们花时间花心思为孩子准备的那些环境,要么是他曾经的需要,要么是他将来的需要,要么别的孩子的需要,要么是父母本人的需要,可恰恰不是此阶段这个孩子的需要。有点像绕口令,但是却值得仔细琢磨。

然后,有朋友就会说,我们也很忙,我们要工作,要为生计奔波,我们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需求,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可能把全部心思都在孩子的身上,否则不是太累了吗?太没有自己了吗?

是的,我们有很多我们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当我们为孩子花心思而感觉很累的时候,也一定不会真正帮到孩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现在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前面提到的转移关注点这一件事情,那么对孩子也已经是极大的帮助。是的,妈妈知道,你这样表现不是你的错,而是我没有给你准备好你需要的环境;是的,妈妈现在帮不到你;是的,你这样很难受吧?你很渴望有一个更加体贴你的、和你心连心的妈妈吧?但是很抱歉,我现在还做不到。当我们能这样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此刻我们还是没有办法支持到孩子的成长,但至少,有一个改变可能会发生,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难为孩子了。

孩子太痴迷电子游戏了,我们是担心孩子会游戏成瘾呢?还是仔细观察孩子,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怎样的快乐,然后给自己时间,从生活中寻找更能满足他需求的活动来。一时找不到,那孩子你就先玩着吧,相信你将来一定会自己走出来。找到问题关键了,比如,就是自己陪伴不够,那么就多陪伴,如果自己真的忙,就是不能给出这个陪伴,那么宝贝,抱歉了,我现在没法陪伴你,你爱玩儿游戏就先玩儿吧,总比忍受自己的孤单要好得多。

孩子最近总是看暴力的电视,我们是担心电视节目引发孩子暴力倾向呢?还是再仔细的观察孩子,他从暴力节目中在吸收什么?然后给自己时间从生活中寻找更为恰当的活动,来满足孩子的需要。

相信,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上的满足远远高于电视和游戏。

相信,真爱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永远比电子产品重要得多。

所以,当我们重新去看孩子成长环境的准备的时候,那些焦虑和担心自然而然就小了或没了。

而对于孩子多年累积下来的不满足,可能会表现的见到东西就想买,不买就大哭的情况。这种情况曾经困惑了很多的家庭。要么哭闹后父母妥协给买了,要么父母压制孩子坚持不给买。然而这种情况,更需要父母才去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如果内心里确实不想给孩子买,那么至少可以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买,但是这个月花在你买玩具的预算确实已经超了,如果想买只能等到下个月了。如果还是哭,那么就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特别想得到这个玩具,现在得不到真是难过啊,妈妈愿意陪你一起难过。我想有着如此的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会很快平静,也许还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呢。类似这样的事情,家长需要准备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呢?我现在觉得,该是父母自己内心的力量,对孩子的信任,和自己坚定的信心。这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实现的一个要素,需要父母努力为之付出,从而提升自己的力量,如此才能为孩子打造一个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我们提倡无为而为的教育,到底哪些该无为,哪些该积极的为之,现在其实很明确了,面对孩子的很多种表现,面对我们所担心的那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无为的方法去面对,然后,我们去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为准备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做努力。

否则,“孩子,我给不了你你想要的环境,但请你还要好好按照我们的期望长。”太难为孩子了,太委屈孩子了。。。。。。

最后,再回到那个比喻,我们的孩子是一粒种子,是一天天长大的小苗苗。我们见到孩子的种种“异常”的表现,就仿佛是小苗苗蔫了,枯萎了。 作为一个农夫知道,小苗苗出现问题,一定是环境哪里出了问题,而不会质问苗苗“你怎么就不给我好好长呢?” 好的农夫,就会仔细分析土壤,气候,湿度,温度,并适时适度的改善苗苗的环境,以支持到苗苗的茁壮成长。

那么作为带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作为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父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我们自己的责任,以我们自己全心的爱,力所能及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为孩子去准备好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吗?

 

上面文章是8-11日写的,今天需要补充一点就是,无论何时,都要记得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即使不认同孩子的想法,不同意他的做法和需求,但请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努力做到和孩子的心在一起,这点越来越觉得是十分重要的了,否则所谓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也往往满足不到点儿上。

0

前一篇:学车那点事
后一篇:紧张的释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