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言志”辨(2)

(2010-03-03 08:43:51)
标签:

诗言志

辨“志”

文化

分类: 文学课堂
   

 

二、“志”之考辨

对“志”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便会产生对“言志”说的不同阐释。“志”的解说是“言志”说的核心。所以,后世对“诗言志”命题的讨论,首先集中在对“志”的涵义的考辨上。

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志”的最一般的含义,与“诗”是相通的。在汉代,人们即多训“诗”为“志”,如:许慎《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志发于言,从言,寺声。”郑玄注《尚书·洪范·五行传》:“诗之言,志也。”高诱注《吕氏春秋·慎大览》:“诗,志也。”王逸注《楚辞•九章·悲回风》亦云“诗,志也。”《诗谱序》孔颖达疏引《春秋说题辞》:“诗之为言志也。”杨树达《释诗》说:“‘志’,字从‘心’,‘止’声,‘寺’字亦从‘止’声。‘止’、‘志’、‘寺’,古音盖无二。……其以‘止’为‘志’,或以‘寺’为‘志’,音近假借耳。”他还根据《左传·昭公十六年》韩宣子“赋不出郑志”之语,认为此处“郑志”即“郑诗”,故“古‘诗’、‘志’二文同用,故许(慎)径以‘志’释‘诗’。”(以上所引杨树达语均见《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多在《歌与诗》中也同样得出“‘诗’与‘志’原来是一个字”的结论,并说: “‘志’字从‘止’。卜辞‘止’作‘ ’,从止下一,象人足停止在地上,所以,‘止’本训停止。”又:“‘志’从‘止’从‘心’,本义是停止在心上。停止在心上亦可说藏在心里。”《荀子·解蔽》:“志也者,臧 ()也。” 注:“在心为志。”正谓“藏在心里”。故《诗序疏》所谓“蕴藏在心谓之志”最为确诂。《毛诗序》说得更为明确:“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简言之便是“诗言志”。

既然“志”的本义是停在心上或藏在心中,因而在秦汉典籍中训“志”为“情”、为“意”者亦非鲜见。《左传·昭公十五年》太叔答赵简子问礼,说:“民有奸、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气。”孔颖达《证义》云,:“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人又以“意”为“志”,《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尧典》:“诗言志,歌永言”,郑玄注:“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永,长也,歌又所以长言诗之意。”《广稚·释言》曰:“诗,意也。”《汉书·司马迁传》引董仲舒语曰:“诗以达意。”在这些诠释与理解中,“志”的内涵就是“情”、“意”,也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意志。所以。“言志”的本义,无非就是言情、言意。关于这一点,唐代孔颖达在《诗大序》《正义》中说得较为明确:

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艺文志》云:“哀乐之情感,歌咏之声发。”此之谓也。

“志”与“情”、“意”是完全等同的,诗所要表达的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或意。换言之,诗既是诗人内心志意的抒发,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情动于中”,这就是诗歌产生的本源。

    闻一多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对“"志”的含义作了更为深入系统的论述,他说:“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既然“诗”为“志”,“志”又是“藏在心中”,那么,“诗”或“志”也就是记忆,也就是指诗的最初的记诵。他说:“诗之产生,本在有文字以前,当时专凭记忆,以口耳相传。诗之有韵及整齐的句法,不都是为着便于记诵吗?所以诗有时称‘诵’。这样说来,最古的诗实相当于后世的歌诀,如《百家姓》、《四言杂字》之类。”因而“记忆”便是诗或志的第一个意义,也就是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次,文字产生之后,文字便代替了记忆,“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古时一切文字记载皆曰志”。如《管子·山权数》:“诗所以记物也。”贾谊《新书·道德说》:“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缘之以出成也。故曰:诗者,此之志者也。”“志物”也好,“志理”也好,“志”总不外乎记载、记录之意。在先秦的典籍中,引到“志云”的不下十几处,皆指“记载”之书,而且又都是韵语 (即诗)。再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来看,商、周时期的诗本与外交、战争、祭祖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包括了对重大宗教政治动的布告、记述和评论,有政治历史文献(史)的性质。因而“记载”便是诗或志的第二个意义,也就是诗歌发展的第二个主要阶段。再次,与此同时,人们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用文字力求经济简便,于是散文应运而生,逐渐倾向于用散文体记录事物和道理,而诗 (韵文)则更多地用来抒写“怀抱”,使得诗的“事”的成分渐少,“记”的作用渐微。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成为人们公认的定义时,便已经开始用“志”来专指“怀抱”即“情”“意”了,这便是诗或志的第三个意义,也就是诗歌发展的第三个主要阶段。我们只要细心体察一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令学生“盍各言尔志”,就可以发现,春秋时期所谓的“志”,的确含有“怀抱”这一含义。朱自清先生在深入探讨“诗言志”学说时完全接受了闻一多先生的“怀抱”之解。而“怀抱”的含义确实比较宽泛,既包括了理性的思想,也包括了非理性的情感。但问题在于,将这个被解释为“怀抱”的“志”纳入到最初的“诗言志”学说中,它还包括不包括那些非理性的情感呢?

从“诗言志”说产生的年代以及对诗的解说看,春秋时期,谈诗最多的莫过于《左传》和《论语》了。

先看《左传》,据有学者统计,“志”字在《左传》中约出现60余次。 杨伯峻先生按词义分为6类,其中两类属于书名;有两类动词分别释作 “表明、记住”;“修明、表识”;另一类名词,释作 “斗志、勇气”。而大量的意思仍是名词“志向,抱负”,如僖公十五年、二十二年、十八年,襄公四年,昭公十五年等近40处。如僖公十五年载:

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维所纳之,无不如志。”

这是关于秦晋之战的一段记述。晋军三败,晋侯则另选从郑国进口的小驷马驾战车,庆郑就以古代重大战争为例,劝说晋侯用国产的战马。其“无不如志”的“志”,从字面意看,似是指国产战马善解主人心意,听从主人使唤,实质上是指能满足国君取得战争胜利的政治抱负。

再看《论语》。“志”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6次,依杨伯峻先生的注释,做名词“志向”讲的有12次;作动词“有志于”讲的4次,都与感情无关。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陈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前一段中“观其志”的“志”,明显是指“志向”。因父在,作儿子的无权独立行动,所以观察的只能是他的“志向”。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句,可知这个“志向”应为父亲人格修养中好的东西(道);后一段师徒三人所言之“志”,无疑是“志向”了。两个弟子的“志向”是关于修身,孔子则是讲述其治国的政治抱负。

再从接受角度看,作诗往往是个人性的行为,故总以“吟咏情性”居多,这有十五《国风》和《小雅》中许多诗篇为证。然而,从献诗、赋诗这种当时特殊的用诗之学来看,因献诗、赋诗者身份、地位及赋诗场合、目的的特殊性,所赋之诗章、诗篇都已被纳入政教礼乐的轨道,诗人的瞬间情绪和个人感受已然被改造、提升、泛化为公众的意志,诗的意义也已被重新确认,因而,“虽然所唱只是些当时流行、人人习熟的某一首旧诗,但在唱诗人心中则别有所指,借他所唱来作讽谕。”(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成都:巴蜀书社1987P97这“别有所指”是什么呢?瞽矇和公卿列士献诗的目的是长君之善正君之过,太师教诗的目的是培养行人,使之能专对能达政,二者之志自然多属家国之志而牵涉政治。这往往与作者之志、文本之义不能同一,因此,“断章取义,予取所求”成为用诗之学的方法论指导。在这个语境中,钱宾四先生的下述结论可以得到恰当的安顿:“可见‘诗言志’,古人多运用在政治场合中,所言之志都牵涉到政治。”(同前)都是事关政治教化、国家利益的“公志”,而非赋诗者个人的“私志”。也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才能比较容易理解《诗大序》的以下一段话:“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一人”系谁,献诗者也、赋诗者也,若谓凡作诗者皆有此担当,未免过甚其词。其中之“风”乃讽喻、规劝之意,“雅者,正也”,皆非体裁义。

因此,可以认为,“战国以前人们既没有文学观念,也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诗歌的抒情特征,人们只是把《诗三百》篇作为政治历史道德修养的文献来看待的。因此,不论提出作‘诗言志’还是赋‘诗以言志’的学说,其‘志’都主要是指作诗人或赋诗人的政治抱负、道德修养、或政治生活中具体愿望,还没有包含抒情诗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尤其是个人的私情。”(参见徐正英《“诗言志”复议》,《中州学刊》199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