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自杀,始于人性嬗变的时代阵痛
(2014-09-10 21:05:53)
标签:
情感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6年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江苏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发现,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刘燕舞告诉记者,“中国的自杀率总体上是在下降的。但是,农村老人却越来越难以摆脱这条(自杀的)路,这或许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针对自杀现象的田野调查,早已是社会学科的惯常论题。然而时至今日,此类研究所揭示的结论,依旧这般触目惊心。在广袤的农村,“老人自杀”俨然是宿命式的结局。以各种理由,或自愿或被迫,太多老年人无比决绝地,终了了自己的生命……在彼时彼地,沉重的“自杀”,竟变得稀疏平常。乃至不会有太多的惊骇,不会有太多的悲伤,有的只是淡然、冷漠,以及某种解脱和释然。
农村老人的自杀,不再被视作人间悲剧,而被看成是正常合理的“选择”——于此,无疑是最悲哀的现实。乡土世界内,家庭伦理的崩塌,似乎远超人们的想象。很多时候,年轻一代们,心安理得放弃了“供养长辈”的责任。甚至于,将年迈、患病的父母,视作必须抛弃的包袱。一直以来,那种由血缘所维系的命运共同体,而今几近瓦解。后辈们挣脱了人伦道义的束缚,完全变成了原子化的个体。这意味着,老人们被置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赤裸裸的利害算计,正侵蚀着不同代际间的情感基石。被榨干的老人被抛弃,“自杀”几乎是唯一体面的出路。按照惯常的理解,乡土世界本应更加温情脉脉,更加讲究尊老尽孝。只是,现实之不堪,几乎与“传统印象”有着天壤之别。事实上,普遍存在于农村地区的,那种极端功利的生存观和价值论,是如此让人困惑。几乎没有人知道,它因何而生、肇始于何时?
顺着宏大叙事的轨迹,现代性和老龄化的冲击,被当成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而从微观层面剖析,年轻人的出走、社区纽带的断裂,农保低水平和低覆盖,又被看作“沉沦”的源头……换而言之,或许可以将之表述成:一些农村青年远走城市,接受了更为激进和赤裸的利益观;从而变得人心坚硬,情感淡漠——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稀释并毒杀了,乡土世界原本的道德秉性。旧秩序已死,新秩序未立。空窗期里,种种乱象都有了存在存活土壤。
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绝允许“子女放弃父母”之行径;一个现代的文明社会,也绝不会接受年轻人对老人不管不问。但在当下,在新旧转承的节点,农村老年人,还是不幸地沦为“弃民”。所谓时代的阵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性的嬗变和投机……遗憾在于,整个社会的福利体系,市场层面的关怀服务,以及基层社区的结构设计,都未能对这种堕落的人性,做出预防!而这,也恰是重建现实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