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务员小区,一场裸奔的利益置换

(2014-09-10 20:50:14)
标签:

房产

分类: My时评&学术

“凭什么公务员购买高档小区住房,价钱却比经适房还低?”近日,河南濮阳有群众反映,当地大力建设高档“公务员小区”,而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一半。记者调查发现,涉事楼盘确为当地面向市直单位公务员定向开发的商品住房,而当地机关事务管理局则表示,小区建设属商业行为,各种手续齐全,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专家表示,需要警惕公务员低价房背后的权力变相“变现”。(7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定向开发或曰定向建购,本也是房产市场正常运作之一,但一旦牵扯上“公务员小区”,就难免令人浮想联翩了。在濮阳,专供机关职员的高档房,堂而皇之地卖成白菜价。这颇具违和感的一幕,无疑引得民间怨念一片……面对各界质疑,相关负责人的回应,显得底气十足。其所谓“手续齐全,愿受监督”的说辞,颇有一副问心无愧的架势。只是,之于一起疑似的“权力自肥”,利益相关人的自辩,总显得局促而无力。

回顾该“公务员小区”的前世今生,公众很容易发现,种种隐匿的蛛丝马迹。自始至终,濮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一手策划、全程操盘了整个过程。其不仅参股成立了专门的地产公司,从而获得建房资质;更全面负责了“该小区项目的立项、报批”,“协调减免相关事宜”;此外,还签订协议,严格限制了楼盘的利润、售价——为了定制一座公务员小区,濮阳竟然定制了一个公司、定制了一揽子的政策优惠,当真是穷尽手段、不惜工本。

既想建公务员小区,又不想留下“公权自肥”的话柄。于是,濮阳当地将一切操作,包装在“商业行为”的外衣之下。只可惜,一连串的市场化“修饰”,未能掩盖住“豪宅低价”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失落、愤怒的民众,正下意识想象着,其中的阴谋与猫腻……在此案例中,公职部门与商业主体牵扯不清,土地出让环节操控招标迹象明显。有鉴于此,这起意图暗度陈仓的“丑闻”,反倒愈发变得欲盖弥彰。

商品房定向建购并无原罪,濮阳的“公务员小区”所以引发非议,乃是因为职能部门毫无避嫌意识,几乎在以某种“裸奔”的姿态自利自肥。作为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同时又是资源衍生品的直接受益者,当地职能机关似乎走进了,某种“变公地为私产”的贪婪陷阱之中。以“公务员小区”之名,政府机构宁愿低价出售土地,开发商也放弃了对利润的追求。一团和气、互帮互助的氛围中,一出利益置换的荒诞剧就此完成。

“公务员小区”事件,无非再次说明,只要行政体内部缺乏专业的权责区隔,其成员便会凝聚成一个共谋和利己的利益整体。在此情境内,官方的资源配置权、审批权、政策颁布权等等,都会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终究,商业主体和公职机构的里应外合,构成了最让人焦虑的合作关系。因为这意味着,官方势必要丢弃应有的公允与中立,转而逐步沉沦,乃至为特定的市场势力站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