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量产运动员的竞赛如何根绝?

(2014-08-17 21:10:13)
标签:

体育

分类: My时评&学术

河南省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但体育特长生加分事件余波未平。记者调查发现,全省今年获高考加分的738名考生中,有445名出自同一场比赛——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据当地体育局人员证实,河南新乡市武术协会执行主席闫志国,或是这次量产运动员的幕后策划者,他与多所高中签订保过协议,如果学生拿不到二级运动员资格,全额退款。(714日《中国之声》)

一再曝光的密集加分样本,让公众对其后的灰色产业链浮想联翩。而随着后续调查跟进,人们终于能清晰看到,各运动门类背后,花样繁多的舞弊伎俩。在河南新乡,一场“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竟量产了数百名国家二级运动员。此一庞大数字,无疑挑战了围观者的想象。一派瞠目结舌的惊叹声中,潜藏的“花钱买加分”黑市,就此浮出水面。组织者信誓旦旦,包培训、包参赛、包通过,俨然一切尽在掌控。

赛事的组织者,也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成绩的裁定者,竟是参赛选手的利益同盟——而这,恰是这场神奇武术赛的所有秘密!在这种同心圆式的寻租结构内,赛事主办权被分解并发散,乃至变成了招募学员、收取学费的资本,变成了兜售运动员资格的桥梁……事实上,这样的操作路数公众并不陌生……职能机构的管理者,参与到上下游相关营利性产业中,历来是权力变现的管用手段。只不过,闫志国等人做得更为露骨、更不避讳罢了。

以体育加分政策为载体,早已形成了庞大的寄生阶层。各种运动协会、培训学校,在年复一年的实践中,已然化身成强大的游说集团和营利机构。它们一方面劝说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购买”运动员资格;另一方面,则大肆收买各类赛事的负责人,鼓动其“善用”职权谋取私利。就这样,有钱人花钱买分,有权者收钱卖分,所谓青少年体育竞赛,彻底沦为各取所需的黑色交易。直至双方最终膨胀,量产出的二级运动员实在太多太滥,方才东窗事发。

不得不说,由专业性所维系的体育赛事封闭化倾向,也许是一切沉沦的最初源头。一直以来,体育系统对“二级运动员”的认定过程,几乎是垄断和排他的。而作为后续接盘者的教育部门,往往缺乏必要的审查、复核能力,只能依据前者颁发的“证书”给特长生对应加分。以新乡市这场诡异的武术赛为例,赛事主办方并未遭遇足够的监督压力,同时他们对于滥发证书的后果也缺乏忌惮。毕竟,评定运动员放水,与操控高考加分造假之间,好像还存在明显的差别。

现实的追责困境是,即便认定某些体育官员确有帮助考生违规获得二级运动员资格,也无法据此就直接认定他们帮助考生舞弊。事实上,考生及其家长本身,才是决定是否用运动员资格谋取加分的责任主体!而且,现阶段的法律条文内,也没有专门的竞赛舞弊罪、考试舞弊罪,这就决定了难以对以权谋私的赛事主办者展开司法制裁。很多时候,比赛操控者,只需付出诸如被处以组织惩戒或行业禁入等代价。

相较于丰厚的收益,协助考生竞赛造假的违规成本,几乎微乎其微。有鉴于此,而今迫切要做的,显然在于在体育系统展开一场彻底的自净运动。之后辅之以外力约束的收紧,量产运动员的荒诞一幕,才有望真正根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