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禁令”中的恶意与猜疑
(2014-08-13 21:21:57)分类: My时评&学术 |
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日前透露,从7月1日起,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申请核发《风景名胜区大理古城准营证》(以下简称《准营证》)。《准营证》经营的必要条件,其相对繁复的申办手续使不少经营户头痛,尤其是“停电商户不得点蜡烛”的规范,让部分酒吧负责人感到无所适从。28日,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经营管理科科长接受采访时称,现在的状况尚不能按准营证执行,因此只是建议不要使用蜡烛。(6月29日《东方早报》)
有独克宗大火在前,大理引以为戒,正以前所未有的敏感,投身于一场防火大动员中。只是,“消防减灾”之名下,各利益主体的暗地争执,似乎就从未停止。以“停电不得点蜡烛”为引线,商户与管理者的对立情绪,俨然变得无法调和。尽管有负责人出面解释称“新规暂不执行”,但他同时又表示“要下个阶段慢慢推广”……这般含糊措辞、语焉不详,想必难以消弭经营户的焦虑。毕竟,吁求公共治理的合理和可预期性,一贯是民众心底首要的诉求。
“为了预防火灾,而制定种种规范”,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的所作所为,具备理所当然的道德合法性。然而问题在于, “不许点蜡烛”的规定,在很多人看来几乎不可理喻。其不仅有因噎废食之嫌,更影响了很多店家的生意营生。最终遭遇漫天非议,实在不足为奇。更有当地商户,指此举故意刁难,旨在逼缴“古城维护费”——凡此种种,当然纯属阴谋论调,却也将古城之内,那种互不信任、相互提防、彼此猜忌的心理状态,暴露无遗。
诡异的 “蜡烛禁令”,即便不带主观恶意,也至少可算缺乏善意。更合理的情况下,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本应充分征求意见、论证此举的依据与作用,乃至提供替代性的紧急照明方案。若无相应铺垫,在如今局面中,“不许点蜡烛”的规定,只会被商户理解为“没事找事”,而不会被视作保护古城的必要妥协。就这样,一次不成功的防火动员,不仅未能凝聚各方的共同担当,反倒扩大了本就存在的裂痕,可谓离题万里。
保护古城,终究是“大家的事业”。其间,既需要主管部门强力统筹,也有赖于个体、商户协力参与。这意味着,任何“管理政策”的出台,都必须超越小群体的利益算计,本着追求远期效益的初衷,谋求最大共识。由此来看,“蜡烛禁令”制定者的失败之处,显然在于缺少避嫌意识,无意间就将自己置于被负面揣度、被怀疑“自利自肥”的境地之内。而后,便是无休无止的争吵,一场防火动员,最终演变成口水乱战。
越是商业生态发达的地方,越是不缺表达、辩论和博弈。对于大理这样成熟的旅游重镇而言,当地商户极强的权利意识和发声技巧,无疑是对职能部门最有效的制约。于是我们期待着,疑似荒唐的蜡烛禁令,能在未来得以纠偏;我们更期待着,“大家的防火行动”能变得真诚、纯粹,直至真正超越功利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