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式抗议,撕裂和解可能
(2014-06-19 21:19:18)分类: My时评&学术 |
日前,香港旺角发生内地幼童当街便溺引起其父母与路人冲突的事件。27日,约30名香港人带“粪便”道具进入尖沙咀海港城,高喊口号不满内地游客来港购物,并在商场内蹲下,在地上放置大便道具,8次模仿幼童便溺。这引起内地游客不满,双方互骂,附近名店纷纷落闸不做生意。这场闹剧历时一小时,被警方以非法集会截停。(4月29日《环球时报》)
愤怒的港人,仍未熄灭心底的无名火。新一轮的抗议,正在酝酿或发生。街头陈情、行为艺术、口水骂战,那些情绪激昂的人群,执拗于一个“正确目的”,愈发狂热。就这样,没有说理与辩论,没有尊重与包容;只有肆无忌惮的唇齿相讥,只有毫无下限的指摘埋怨……口口声声捍卫文明和道义的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早已变成了自己所反对的模样。夸张表演背后,自我分裂的基因,总是最过荒诞的存在。
所谓“抗议”,虽以反对特定对象为目的,但更应遵循底线的公序良俗。从此角度看,一群成年人、在公众场合,轻佻模仿孩童的不雅动作,实在刻薄、幼稚得很:一方面,“构图”很不堪。徒增视觉污染,致使观者普遍反感;另一方面,无理取闹。撒泼耍赖、野蛮暴戾,与其说是“抗议”不如视之为滋事。又一次,市井阶层报复式、破坏式的诉求表达行动,因其侵犯了文明社会的基本体面,而丧失了最初的道德合法性。
面对一次次的陆港对峙,我们总习惯以“港人狭隘”抨击之。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港人社会正在发生明显的族群细分。通常意义上的“事端制造者”,并不能代表香港人的整体意志。以便溺事件为例,走到前台的30余名过激者,更多只是一种失落、压抑、不安社会情绪的衍生品。他们无从适应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无法在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故而无比怀念过去的岁月,向往着恢复从前,那个内地游客尚未纷涌而至的年代。
内地游客在港动辄得咎,稍有不慎便会招来口诛笔伐,这当真是一件诡异的事情。当港府大展开放之态,极力引入内地消费力。民间却生发出一种保守、封闭的倾向。夹杂在这两种理念分歧之间,大陆游客极易成为迁怒的对象。说到底,一个变革的社会,必然分化出更多元的价值认同。向前看、向后看,或包容或尖酸,或平和或躁怒,都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一群难掩落寞的人,一群身份认同模糊的人,一群无处宣泄不满的人,一群急于狂刷存在感的人,一次又一次假借捍卫香港价值和港人利益之名,以各种或有理或无理的由头,乐此不疲挑起着所谓对立和冲突。凡此种种,实则是太过平庸的逻辑:将“外来者”视作自身生活变化的根源,并以种种过激、失态的言行对其大加鞭挞,其实只是回避现实、转移挫败感的辛酸尝试而已。
内地游客当然有义务展现更多修养,但他们不应该成为失落者无辜迁怒的对象,更不应因自己的有限错误,承受无休无止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