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沉沦,规则看守人何以不堪一击?
(2014-01-22 22:27:32)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也被免职协助调查,引发公众对高招问题的质疑。记者调查发现,高招腐败案件近年来呈多发趋势,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三个环节已成腐败的“重灾区”。很多时候,自主招生已沦为“点招”通道。东部某院校工作人员坦言:“‘点招’也随行就市,由于今年点招指标下降,一个名额已涨到了100万元。”(12月3日《新京报》)
蔡荣生甫一事发,坊间便疯传“花钱百万上人大”之说。而今看来,种种爆料流言,似乎并非空穴来风。最新报道显示,非但人民大学,在更广泛范围内,高招腐败已呈多发态势。里应外合、权钱交易攻势汹涌,自主招生、补录、调专业等等环节,竟然无一幸免纷纷沦陷。自此,素来以“公平公正”自诩的大学招生过程,彻底被笼罩于轮番的丑闻阴云中,难以自拔。
那些堂而皇之的纸面规则之外,围绕高校的新生录取,已经形成了一个“地下黑市”。在该市场内,入学名额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权贵一族或暗递纸条或挥舞支票,各显神通只为给子女求得一纸录取通知书……现实如斯,高招的双重标准,着实令公众唏嘘感叹:明面上依分录取、择优选才,暗地里却比权拼钱、价高者得——面朝大众横亘起一道貌似神圣的门槛,却给少数人留下一扇投机取巧的后门。差别对待、虚伪至此,露骨的阴暗交易,已近肆无忌惮。
乱象之深重透骨,虽一再刷新你我的想象。但对其成因的追溯,却仍不外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基调。信息不对称、监管不严、公开不足,诸如此类的分析,正确且流行;此外,顺着“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阳光照耀不到,罪恶自然滋生”的逻辑,不少人也都发出了真诚且哀怨的批判。但问题在于,倘若深究开去,难道我们不应再问一句“何以至此”吗?
高招领域的畸变,最为直观呈现了,权贵群体利用自身能量扭曲普适法则的可能。现如今,新晋富人阶层中的很大部分,远未具备与之财富、地位相匹配的道德信仰。游离于主流价值谱系外的他们,难免会产生有恃无恐、改写规则的冲动自负:将自主招生变成花钱买学,便是此种心态运作造成的、极为典型的案例。当某些富人耻感消弭、不顾体面,其所拥有的财富,也就成了蚕食公序良俗的工具。
未被文明驯服的权贵们,不断以突破规则、实现一己之私为乐。凡此种种本已足够悲哀,但更悲哀的现实是,整个社会的规则看守人,居然这般不堪一击。事实上,他们的孱弱或许早已注定,因为在独特的权责架构内,各个环节的“把关者”,并不纯粹是岗位使命的代理人,而是被赋予过多自由裁断权的主宰者。如此,一切全凭自觉自律,高招抑或其他,又怎能不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