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医保结余,释放善意更为展现“专业”
(2014-01-21 21:36:17)分类: My时评&学术 |
一面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另一面是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医保基金的管理正面临效率难题。近日举行的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上,有官员指出,到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基金结余率畸高不利于保障作用的发挥,医疗保障制度需要转变理念,减少结余,提高报销比例。(12月2日《经济参考报》)
闲置的资金,永远是最无用之资源。而今,因为结余率过高,医保基金竟致“钱多花不掉”。此番土豪景象,对应着国民医疗福利极为局促的现实,无疑更显错乱和荒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既以某种“强制性”立场组织民众参保,本应在收支取用层面展现更多平衡能力才是。常识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乃一切社保体系征费的道德合法性所在。有鉴于此,动辄结余七千余亿的医保基金,显然亟待回答“收钱有何用”的现实诘问?
医保基金结余过多,显然有着颇为复杂的成因。首先,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无法展开充分的市场化运作。一般而言,金融市场普遍以“再投资”的方式处理余钱,但社保基金必得“专款专用”的角色设定,决定了它无资格进入以钱生钱的资本链条内;除此以外,社保基金微乎其微的资金占用成本,也是其不惧大规模、长时间闲置资金的重要原因——人社部门,几乎无需向医保费缴纳者,支付任何“占用费”。
关于医疗保险,一般居民仅有定期缴费的义务,却无与之匹配的话语权与主张权益的能量。所以,自始至终,公众都是医保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在职能机构一家独大的格局内,基数庞大的缴费群体,事实上长期处于隐身与失语的状态。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社部门没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医保保障水平的动力!当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被排斥于医保政策的决策过程之外,一切的不可想象,似乎又变得理所当然。
结余率畸高的医保基金,必将衍生极为负面的后果。简而言之,民众在缴纳了法定的保金后,却并未获得价有所值的福利覆盖。所谓医疗保险,已隐约有沦为“逆向调节”工具的风险……“医保”主导了一个民间资金向公共部门流动的过程,并给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美好承诺。但现实却是,钱收了事没办,总归令人失望。从另一角度说,不思作为、大量闲置的医保基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自发利用闲置资本获益的机会。
其实,医疗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社保类资金运作,一贯具备深重的保守倾向。这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固然是基于确保安全、守住红线的正确考量,但在一个深度金融化的社会内,却显得相当消极而原始。降低医保基金的结余比例,不仅是为了向民间充分释放善意,更是建构医保专业形象的必由之路。惟其如此,医保才能在与商业保险产品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更多吸纳参保群体从而维系必要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