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欲证清白,诉诸公断即可何必赌咒施压

(2014-01-16 21:12:37)
分类: My时评&学术

9岁娃娃搀扶老人,却被老人一把死死抓住,称自己是被娃娃撞倒,并要求赔偿医药费。这起发生在四川达州的事件,日前有了处理结果:因敲诈勒索,公安机关给予了蒋婆婆和儿子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昨日,老人仍坚称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甚至赌咒:如果我说了假话骗人,我全家死绝。 面对公安机关的处理决定,老人一家表示不服,将申请复议。1124日《成都商报》)

在众人的围观与见证下,喧嚣数日的“老人讹诈事件”,总算迎来了一段明快、敞亮的剧情。而今,似乎一切水落石出。遭冤者如愿解脱,为祸者咎由自取。这样一个结果,即便于那些早已大失所望的人们而言,也总有些激扬心灵的意义吧。

的确,回顾来龙去脉,我们着实有太多理由愤怒和感伤。一个最自然的诘问是,老人何忍伤童心?是非颠倒至此,难道果真是,“弱者抽刀向更弱者”的逻辑?“小孩扶老人反遭讹”,此一极为荒诞场面,某种程度上正对应着,公序良俗与世道人心的一并沦落。恰因为此,方才尤其令人遗憾。

总有些故事,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预期和判断。“老人讹儿童”,或是耻感消弭,或是利令智昏,但无论动机如何,其影响之恶可谓显而易见。最直接的例子,莫过于在最初的新闻下面,充斥着诸如“从此再不做好事”一类的悲怆论调——就这样,似乎没有什么,能比掐灭人性深处的向善之心,更过悲哀!

到底有多少人,会“哀莫大于心死”,而后果真拒绝行善?于此,或无确切答案。但确知的是,不健全的纠纷裁断体系,以及 “保护好人”条款的孱弱设计,注定会消解不少人做好事、助他人的热情。据媒体报道,在此案中,老人方面的家人,曾将老人丢到当事人家里。不胜其扰的“孩子家长”,只能无奈妥协,同意赔偿。

由此,公众不难看出,无论是老人抑或其家人,自始至终都是一副斗狠比凶的姿态,不是试图拿出证据与道理争取利益,而只是寄希望于“一闹就灵”的市侩智慧。文明社会内,竟还盛行着此等原始蛮荒的想法,当真给人以时空错置之感。但从另一角度说,众所周知有怎样的外部环境,便会塑造个体相应的心理与行为。

需要反思的是,而今碰瓷不断,是否与整个社会规则不立难脱关系?很多人,仍不曾适应将纠纷诉诸于显性的裁断机制,仍不曾习惯走法律程序捍卫权益。故而,才会有另一群人,胆敢摆出一派耍泼斗狠的方式投机谋利。回到在此次达州老人讹诈事例中,倘若孩子家长们事发伊始便寻求警方介入,事态走向或许早已明朗。

此事纠缠至今,也算有了些积极变化。“蒋婆婆家人表示,不服处罚结果,将申请行政复议”——相较于之前的斗狠比凶,该做法已属“规则内申辩”,无疑合理得体许多。只不过,蒋婆婆此刻又是赌咒又是发毒誓的,甚至搭上了一家老小的生死为自己背书,又是何苦来哉呢?

必须厘清的是,无论何时,我们都应首先将应对纠纷的希望,寄托于对预设规则的信任与利用上,而非过度仰赖那些夸张的个性化言行施压。惟其如此,当一切纠葛都能置于台面上解决,繁杂的人心、难料的世界,也许就此会简单许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