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素质教育深陷“各自表述”的困境
(2014-01-16 21:10:34)分类: My时评&学术 |
20日下午,广东惠州南山学校,36名二年级学生参加期中考试。考试项目包括站姿、坐姿、上下楼梯等。为考核站姿,老师把空碗放在学生头顶,倒数10秒,其间空碗落地的要被扣分。手没洗干净、指甲没剪好,也会被扣分。据悉,该校今年9月起试行“小学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改变了文化课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一、二年级学生的考核中赋予“行为习惯考核”最大的权重。(11月27日《南方都市报》)
关于“素质教育”,虽有同一个概念,却已陷“各自表述”的困境。在惠州南山小学,“行为习惯”乃至“顶碗十秒”的技能,都被视为素质考核的一环。但在更多人看来,该做法无疑有剑走偏锋、离题万里之嫌。有鉴于此,在一派插科打诨、冷嘲热讽的解构中,南山小学的创举,最终被奚落得遍体鳞伤。而这,恰是最诡异之处:谁也无法精准厘清素质教育为何物的前提下,却有太多人急不可耐地断言,哪些新尝试与“素质”无关!
包括“顶碗”之内,所谓行为习惯培养,到底算不算素质教育?这本是一个有待细致分析的严肃命题,但在现实舆论场内,却被演绎成一道非对即错的简单判断题。太多围观者急急给出了,自己盖棺定论式的评断——诸如“简直恶搞”、“像演杂技”一类的说法铺天盖地。但很遗憾,这种情绪化、主观化的话语方式,在迅速表明立场之外,并未给出完整的、有逻辑的论证链条。
所以,当我们谈及“素质教育”,至少应该保持起码的耐心与智识。以“顶碗考试”为例,其到底是好是坏、利多害多,或许并无想象中那般显而易见。一方面,该做法旨在让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保持更健康的站姿与身型。就效用角度看,可谓好处多多;但另一方面,“顶碗十秒”等等要求,所奉行的仍旧是某种驯化教育的思路,且其“手段设计”本身也未必科学。既然如此,又怎谈得上是“素质教育”呢?
南山小学的课改试验,一再遭遇漫天非议,根本原因还在于,全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缺乏一个清晰、准确的界定。在此语境内,不少学校本着摸石头过河的心态先行先试,而公众则是以一种想当然、下意识的心态,来围观、解读、评判各种新动向……且尤为遗憾的是,各地针对“素质教育”的零星试验所产生的正负经验,并未被有序继承和系统归纳。其结果是,后来者总是摆出一副从头出发的探索姿态,来重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却不管它正确抑或错误。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等大词流行久矣,只可惜未能就此形成一套明确的显学。如南山小学一般,有太多学校蒙头探路,全不知前面是鲜花还是板砖;而比之更多的是,一群激情蓬勃、思考有亏的围观者,总以一套看似理所当然却不经推敲的标准,来指指点点那些“新尝试”。终究,一次次以素质教育为名的粗糙讨论,因其无法积淀成熟的、令人信服见解,只能无奈沦为转瞬即逝的口水风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