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英语课去留,何必扯上汉语国学
(2013-12-25 13:32:10)分类: My时评&学术 |
9月8日早晨,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引起网友热议。对此,虽然是否取消小学英语课有不同声音,但救救汉语,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也有关人士表示,对取消英语课和增加国学教育,要有理性思考。(9月10日《现代快报》)
呼吁“英语教学降温”,也算是舆论场内的寻常声音了,隔段时间便会有人重复一遍。此番王旭明借微博发力,虽只针对小学英语,却也与一贯存在的“汉语外语之争”相契合。一句“取消小学英语课”的提议,竟获得了不少人的力挺。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是以给学生减负为初衷,也有人是为了“救救汉语”……同一个阵营,虽众人同声,却也各怀心思。
一个社会怎样看待外语,决定了所属教育体系安排相关课程的方式。倘若我们仅将英语视作一种普适的语言工具,便当确信“英语课”所要达致的目的,不过是让学习者掌握一门实用技能;然而,如果我们将英语视作外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所谓“英语课”也确实能与文化挑战扯上点关系——或许,一些人放出“弱化英语、强化国学“的论调,恰是基于此种考量。
明乎此,再来看王旭明的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解放孩子,救救汉语!”公众当能发现,这短短数语几乎涵盖了反对“英语课”的所有理由。但也恰因为它无所不包,我们反倒很难弄清,其真正的动机和出发点:若王旭明的倡议是为“救救孩子”,那么“增加国学教育”的提法,不是与其本意自相矛盾吗?若旨在“救救汉语”,其逻辑链条是否成立,也实在很可疑。
取消小学英语课,与“救救汉语”存在必然联系吗?为此求解,有几点事实必须厘清。首先,现实局面内汉语的“退化”成因复杂,比如汉语自身进化缓慢、网络语言的冲击、电子输入法的智能化等等。简单归因于小学阶段英语抢占了语文课时,未免荒唐;再者说,小学阶段的英语课,所教授的不过是一种入门级、纯粹实用性、去思想化的“空壳英语”,断断谈不上对汉语构成威胁。
事实上,弱化小学英语确有必要,但其理由并非是解放孩子、救救汉语一类的宏大说辞,而是源于严谨的教育科学常识:低龄儿童语感、记忆力等尚未发育健全,硬学英语只能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此外,小学生也缺乏在母语与外语间自如切换的能力,过早接触英语只会适得其反。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就掌握一门外文而言,从中学阶段开始学习便足够应付,小学生上英语课实无必要。
凡此种种,探讨小学英语课的去留大可就事论事,又何必非要生拉硬扯上救救汉语呢?如此这般,总是把汉语打扮出一幅不堪一击、楚楚可怜的模样,未免予公众一种极消极、极不佳的观感,殊为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