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钱评院士”,张案背后溃败的学界

(2013-12-25 13:31:16)
分类: My时评&学术

10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被控受贿4755万余元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审。张曙光当庭认罪,并称其受贿款是用来满足情人的需要,部分受贿款用来参评院士使用为了实现“院士梦”,他先后受贿2300万元用于院士参评。提到自己的索贿行为,他还当庭自称人品太差,做出这样的事情很恶心。9月11日《北京晨报》

张曙光受贿案开审,再次展现了贪官沦陷的惯常路数。但,所谓“受贿为评院士”一说,瞬间让一连串老套的剧情,变得不一样起来。在此官场与学界可随意切换的年代里,公众早就担忧,前者的不良风气会浸染进后者的肌体——所不幸的是,透过张曙光的供述,民众心底种种猜测,俨然被一一证实。可谁又愿相信,本应独立、公允,超脱利益和权力羁绊的院士评选,居然充斥着金钱勾兑呢?

囿于张曙光的只言片语,我们无从窥见“用钱买院士”的完整链条。而这,也恰是各方最应追问的地方!手握巨资、一心当学霸的张曙光,到底是如何“争取选票”的呢?于此虽然真相未明,却无碍公众推想:花钱评院士,可行的路径无非有二。或是堂而皇之的贿选,以收买评委来谋求支持;或是“购买”学术成果,借此积累自己的参评资本……

无论张曙光当时采取了何种方式,“07年因7票落选”、“09年以一票之差落选”的结果,足可见他不惜血本的“暗地经营”收效明显。而由此也可印证,看似专业透明的院士评选过程,绝非想象中那般无坚不摧、不为所动。“花钱买院士”的荒诞故事,所揭示的乃是学界的全方位溃败:底端学术人收钱办事,甘当枪手为人生产学术商品;而顶端学者则深陷节操堪忧、底线失守的泥潭。

院士评选,竟也堕落成,高官们花钱就可摆平的事项了,着实令人唏嘘不已。倘若要为此沉沦景象找个合理解释,或许也无太多难度可言。众所周知的是,此间学界一贯处于公权系统的安排之下。深感压抑的学者们,并不具备典型的学人意识与道德观,而只求在既有游戏规则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此语境内,倘若有高官用钱换取学者在某事上的支持,后者自然无理由、无底气拒绝。

一个独立性孱弱、高度仰赖公权力分配资源的学术共同体,注定会乐于与位高权重者维系良好关系。现实局面内,学界与官场彼此互通,具备相当程度的一体性。有鉴于此,张曙光花钱参选院士,绝不能理解成,一个出格、孤立的贿选事件。而应视作,官员与学界互利共荣秩序中的一例而已。只不过因为表述得太露骨、太直白了,它才令舆论感觉难以接受。

所以,此事的教训,自然不止于强化官员、学者个体修养,完善院士评选机制那般单薄。更关键的,乃是设法剥离学界“寄生”公权系统的格局,从而确保学者群体能发育出健全、独立的学术人格。在此之后,再来探讨纠偏乱象,方才具备话语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