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治堵,行事磊落才可凝聚合力

(2013-11-21 11:23:49)
分类: My时评&学术

2日上午,北京市环保局发布《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重点任务分解措施》,计划要求,市交通委和市环保局牵头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计划提出,2013年底前,北京将研究完善并出台小客车分区域、分时段限行政策;同时规定,2014年起,凡进入北京六环路内(不含)的外埠车辆必须办理进京证。(92日《新京报》)

北京治堵,又推新方案,虽然力度空前,内容依旧无甚新意。无论是开征拥堵费,亦或提高外埠车辆进京门槛,其所奉行的,皆不过是传统的治理路数。一方面,祭出万能的价格杠杆,拉升用车成本从而压抑需求;另一方面,则通过强化行政设限,给外来者持续施压逼其自觉“离场”——长久以来,北京治堵沿着这两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急,全无反思精神和创造力可言。

即便创意贫瘠,北京治堵新动向,还是引发了广泛关注。毕竟,在各地皆堵的语境下,首堵北京的策略选择,一贯具有某种风向标意义。一个自然的疑问是,若北京果真开征拥堵费,会否引发各个大城市争相效仿?过去数年内,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皆流露出强烈的征收意愿,只因公众强烈抵制才作罢。可以预想,北京“敢为天下先”,极可能推动上述城市,打破官民博弈的脆弱平衡。

“拥堵费”是否该收?各方早有成熟见解。反对意见大致如下:其一,很多用车需求是刚性的、缺乏价格弹性,不会因拥堵费开征而减少;其二,车主既已缴纳了不菲的购置税、牌照费、车船税等,断无义务再交新收费;其三,专款当专用,拥堵费尚无法自证用途正义、程序合理,自然不具备合法性……只可惜,北京一声“开征”,就直接跳过了种种民意诘问,自行其是、姿态倨傲。

此类回避讨论、一意孤行的公共决策模式,显然与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它旨在以“先行先做”造成既定事实,继而从根本上,使民众的反对声失去意义——当木已成舟,所谓“质疑”还有何价值?此一堪称狡黠的行事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决策效率,但长远来看势必会消解各界的“治堵共识”。试问,当某政策的出台过程羞辱了多数人,又怎可指望他们今后予以配合?

征收拥堵费、限制外埠车等等政策,事实上都不乏拥护者。特别北京本地居民中的相当部分,都对其持鲜明的支持立场。问题是,职能部门为何不以之为依据,与反对者来一场光明磊落、对等坦诚的辩论呢?一个文明的城市,理当在充分吸纳成员智识、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一同决定今后的治理之路。须知,“怎样治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何种方式敲定治堵手段!

创意寥寥、徒有“勇气”的北京治堵新方案,呼应着职能机构一以贯之的偏执与虚躁。恰是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连年“治堵”收效甚微,却制造了一系列裂痕:有车族与无车族,本地人与外地人,彼此间相互埋怨、排斥,渐渐忘记了对所处城市的共有担当。其后,“治堵”沦为专职部门的专门工作,而非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业,又怎可最大程度谋求合力?于此,非得纠偏而无以向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