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年里,各方与“毕业生”同在
(2013-05-21 21:19:11)分类: My时评&学术 |
今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记者梳理自2003年以来的毕业生总数发现,10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持续上扬,并激增了2倍。高校扩招的加速,使2013年成为自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导致了今年“最难就业年”的诞生。(5月19日《现代快报》)
随着毕业季临近,“史上最难就业年”一说,似乎越来越引发共鸣。此般悲观判断,自然其来有自:其一,今年毕业生总数达699万之多,又创历史新高;其二,从已统计出的签约率看,其数字之低也很不乐观……一时间,哀嚎、唱衰之声四起,“就业寒冬”里,并不仅应届生瑟瑟发抖,更有各方念之系之,无论是职能部门、大众媒体,亦或只是围观民众,都在以各地的方式,为化解危机贡献着力量。
既然事已至此,也便只有见招拆招才是。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揽子促就业政策,早被打包抛出。其中既包括鼓励国企、民企、城乡基层等平台,提供更多岗位;也着力于消除招聘歧视,严令不得已年龄、户籍、院校等设限。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执行落地后到底能取得多少实效,或许还有待观察。但由之已确切知道,毕业生们绝非一个人在“战斗”,其所面临的阶段性困境,已在公共政策层面获得回应。
在众人同声皆叹“最难就业年”的语境下,一种绝望无助的情绪,悄然间广泛散播。然而,一个不言自明的现实是,整体态势的不容乐观,绝不等同于个人突围无望。值此艰难时刻,毕业生个体的抗压能力与奋斗精神,理应更为笃定。对于焦虑、迷惘的他们而言,最须避免陷入“宿命论”式的嗟叹之中,乃至听天由命、走哪算哪。终究,在不缺就业“逆袭者”的年代里,我们更该坚信,外界的凄凄惨惨,并未目力所及的唯一景观。
所谓“最难就业年”的提法,不过是提供个背景参考。于此,你可以倍加重视,亦可淡然视之,却无任何理由,因之拒绝努力,甚或是慌不择路。联想到有媒体曝出,“花20万元进国企:500名大学生陷骗局”的新闻,整个社会更有理由呼吁,毕业生、家长们在此阶段,守住起码的理性与甄别力。而从另一角度来说,避免求职大学生利益受损,也绝不止于“反骗”这么简单——约束无良招聘者,假“最难就业年”之名压榨底薪、提供不合理合同,显然需要引起重视。
既要推动就业,也应规避低质量、凑人数、不公平的“非正常就业”。在校方、管理部门都急于拉升“签约率”的情势下,能否确保统计数字和真实情况不相脱离,无疑考验着彼此的诚意……“最难就业年”已至,唯有大家缪力同心,方有希望放手一搏。若在此亟需共同用力之际,涉及各方仍各怀鬼胎、只顾自己“上岸”,事态注定只能加速悲观而已。
纵使诸般“救急”之举,仍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颓势,但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确乎只有这些了。至于有分析所指,必得优化学科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云云,终究只算是后话,远水难解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