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休闲报告”所引发的借题发挥
(2013-05-21 21:22:23)分类: My时评&学术 |
5月19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发布《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国民工作日空闲时间仅3小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国民倾向于对自己的休闲生活抱有负面评价,比如认为休闲是吃喝玩乐,会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从主观上来看,中国国民旅游休闲的愿望还不够强烈。据统计,在所有32类休闲活动中,中国国民更多选择家庭式大众化休闲活动,而旅游休闲排名较靠后。(5月20日中新社)
一份针对国民休闲状况的全方位报告,注定能有很多种解读路径。有人注意到了“工作日空闲时间”之短,继而又心生灰暗落寞之感;也有人揪出“国人旅游休闲意愿不强”的只言片语,乃至莫名愤怒、大加鞭挞……就这样,一个原本高度专业化的调查文本,却并未被公众严谨看待,反倒不幸沦为,围观者吐槽休假权沦陷的载体而已。很多时候,由权利失落感所引发的情绪宣泄,正影响着这个社会,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价值吸收。
《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的意义,自然不在于提示国人休假权堪忧、消费能力仍弱——凡此种种,不过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又何必大费周章论述说明呢?事实上,该报告的独特性所在,恰不在于重复那些大路观点,而是引出了某些颇为新颖的议题。比如,“国人倾向对自己的休闲抱有负面评价”,再比如“制约国人休闲的一大因素,乃是在意外界看法”,之于此类结论,该当如何理解?
在今天这个消费时代,国人竟还对休闲活动心怀忐忑,这份含蓄与保守,当真令人困惑。然而联想到国民文化中,一贯存在的禁欲主义倾向,一切似乎又变得合情合理了。须知,在此间的伦理判断中,个体的感官享受,历来被归类为不务正业、消磨意志的消极事物。即便在商业文化的洗礼后,“消费者身份意识”强化的国人渐趋开放,但终究无法彻底跳脱传统观念的掣肘,而依旧认为“休闲是吃喝玩乐,会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
国人旅游休闲愿望不强烈,最理所当然的原因,当然是无钱、无闲。但诚如《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所提出的,未尝没有一些更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心理因素,在深刻影响着你我的休闲习惯。同样是该份报告指,相比于旅游,中国国民更多选择家庭式大众化休闲。这一方面意味着,受制于极短且集中的假期,国人无法尽兴外出旅行;另一方面也在说明,某种程度上,我们仍身处一个“家本位”的社会。
倘若有钱有闲了,中国国民就会将旅游作为优先的休闲选择吗?想来未必!从本质上说,金钱、假期的多少,与旅行意愿的强烈程度,并不必然呈正相关关系。那么,何必纠结于《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中的三言两语呢。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模式,其既要有实现条件,又应不悖逆国民性与道德观。当然与此同时,呼吁提高收入、增加休假时间,也是可以理解且务必坚持的诉求表达。
说到底,由一份“报告”所引发的借题发挥宣泄潮,也是一场可敬的维权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