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大学生比例,扩大“定向招生”只是开始
(2013-05-21 21:18:28)分类: My时评&学术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5月16日《新京报》)
近些年来,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已经越发引起各界关注,并被解读成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例证。现实如斯,自然亟待纠偏,而扩大定向招生计划,无疑是见效最快的对策。恰是从此切入,国务院决定采取切实措施,增加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招收份额。当然,鉴于庞大的考生基数,面向贫困地区新增2万招生计划,俨然有点杯水车薪的意味,但其所传递的友善信号,总归是确定无疑的。
选择用扩大定向招生计划的方式,来拉升农村大学生比例,其实颇为耐人寻味。众所周知,“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本就是一种保护性、偏向性政策。如今,再次扩充该项目的招生规模,显然是考虑到,城乡考生“应试力之差“拉大的现实。其中逻辑很可理解:当贫困地区学生,不具备与城市学生对等“拼分数”的能力,惟有祭出政策工具加以调节,乃至不断强化此一路径。
必须说明的是,经由“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入高校的学生,可选专业大多集中在涉农领域,且毕业将会被“引导和鼓励回乡服务”。这也就是说,这部分大学生被设计的人生轨迹,可能并不一定符合,传统农家对上大学“跃龙门”般的想象。在农村整体吸引力下降的语境内,“定向招收,定向使用”的专项招生计划,纵使仍对农家子弟有足够吸引力,但或多或少已有别于他们的原本期待。
从此角度看,单纯依靠定向招生计划拉升农村大学生比例,或许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它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学生升学竞争力,只是在提供着某种政策关照;另一方面,它所放出的乃是有附加义务的“机会”,并不符合多数农村孩子“读书进城”的内心诉求。事实上,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还有很多更基础的工作要做。其中首要的,便是打破教育资源的集聚,确保软硬件投入更多流向乡土世界。
惟有夯实农村教育的地基,稳步提高农村学生比例,才可具备更乐观的前景。当然,在城乡教育格局系统优化之前,“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一揽子速效动作的展开,注定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价值……相较于给农村子弟所带来的数万个“上名校”的名额,其所释放的导向意义无疑更为影响深远。它让民众坚信,实现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势必将在公共决策中更多体现。
说到底,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虽不是提高农村大学生比例的治本之策,却终究还是极具诚意、效果可期的。可以想见,此类政策的出台,极可能激励一个教育平权年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