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教学,权当一试
(2013-05-20 21:35:45)分类: My时评&学术 |
据调查,目前上海18岁以下本地青少年对方言的驾驭能力每况愈下。该市政协委员钱程为此忧心忡忡,并在上海两会上提出强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沪语教育的提案。日前,市教委在答复市政协委员保护上海话的提案中表示,将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遴选本市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上海话教学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市推行。(5月15日《东方早报》)
方言传承梗塞,绝非上海一地之忧。在人口流动加速、流行文化当道的年代,多数地方语种宣告式微,乃至失传风险陡增。有鉴于此,上海市方才试点沪语教学,并意图积累经验后普遍推广……该举动善意满满,且极具忧患意识,可谓是对症下药之策。但有人支持便有人质疑,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是,以传播一般性知识为使命的学校教育,是否该承担起延续地域文化的责任?
包括幼儿园在内,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无疑是教授学科知识、通识文化等普适内容,而“传播地方方言”似乎不在此列。且,由上而下强推沪语教学,既扭曲了原本的教学设定,客观上也有悖于方言的承袭规律。事实上,方言自有其繁衍秩序:根深蒂固的市井生活,家庭式的对话语境,是方言的生存土壤;而“当地人”的身份认同意识,以及日常交际的实用性,乃支撑方言不死的终极动力。
既是地方语种,必得有一定规模的“本地社群”作根基。然而观望上海的具体现实,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已极大稀释了“传统沪人”的集聚密度。可以想见,旧有的上海人聚居区已被“打乱”,于是被分隔在各个现代社交圈的“老沪人”,就此失去了相当一部分沪语交流的可能。当“说沪语者”甚少有机会彼此呼应,久而久之“沪语”也就不再有往日荣光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被抽离了“营养基”的沪语,很大程度上已是一种“文化遗产”。那么,幼儿阶段的沪语教育,能否重构沪语的地基?料其前景,或也未必乐观。首先,有限的课时投入,点到即止、浮光掠影,想必难以对儿童产生足够熏陶;再者说,所谓沪语教学,必得面临一个身份甄别难题——“本地儿童”固然有理由受教,但那些“新沪人”的后代,又该如何呢?
在一个人口大面积对流的社会内,谁是沪语理所当然的传承人,其实是个颇为无解的追问。倘若沪上文化,不具备足够的同化外来者的能力,则沪语势必面临使用群体不断萎缩的遗憾结局。从此角度看,拯救沪语之功显然又在沪语之外。或许,惟有再建强势的、有魅力的海派格调,沪语才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重新流行开来。
所幸,上海教委选择以某些温柔的方式,推行幼儿园的沪语教学。“做游戏、讲故事、唱童谣”,凡此种种寓教于乐的手段,即便对沪语复兴裨益有限,却终究节制理性、无毒无害,就姑且权当一试吧!
前一篇:竞相“比惨”,难消教师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