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比惨”,难消教师失落
(2013-05-20 21:33:15)分类: My时评&学术 |
5月7日,湖北省洪湖市千余名教师停课在政府大楼前陈情,认为工资太低。据悉,很多高级老师每月工资仅2000多元。对此,该市市长低姿态向教师们坦承家底,称穷人难当家,自己每月工资也只有2440元。但对该说法,很多老师并不买账。特别刺痛老师们的,是那座“富丽堂皇”的教育局办公大楼。这座新办公大楼去年建成,12层占地约20亩。(5月14日《南方都市报》)
尽管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但洪湖市此次开诚布公的对话,还是取得了些积极的成果。近四个小时的会议后,原本情绪激动的教师们,“变得安静,甚至为市长鼓起掌来”。而考量实际利益,当地也向教师承诺“每个月提高120元绩效工资”、“提高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或许,恰因为各方的理智与妥协,一次陈情事件,最终取得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
当然谁都知道,一场非常规的诉求表达,显然无法从根源上,改善洪湖教师的境遇。当地教育局长、市长轮番打出的“安抚牌”,更多还是带有一丝危机公关的意味。可以想见,那些业已存在的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必将继续存在:贫困地区,财政本就无力支撑教育投入;而政策端的僵化,又逼迫着基层主管者,做出种种极易引发误解的左右腾挪动作。
回顾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细节颇值深究。为实现省上布置的“教育经费支出,达到财政支出11.96%”的要求,捉襟见肘的洪湖市只能从国库支取8000万元,“打到学校账户上,仅仅过了一下,又被悉数收回。”此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虽能在账面上完成上级任务,但对当地教师而言却是“纸张画饼”,不仅不能充饥反倒心生芥蒂。
上述荒诞的一幕,所传递的最大信息,乃是某些管理政策与实际情况的脱离。在此方面,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差额的财政保障”制度下,洪湖各高中面临着极大的自收自支压力,并最终致使各个学校君负债累累。而倘若考虑到该市的现实,公共财政本应更多承担起出资的责任。事实上,背负着盈利乃至生存压力的学校,显然无法全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来。
洪湖的教师嫌工资低,而市长现身说法大倒苦水,潜台词无非是“谁也不容易”。这份将心比心的苦情,固然值得尊敬,但此其论述逻辑显然有待商榷。其一,市长工资低,与“教师工资也该低”根本没有一毛钱关系;再者说,包括市长在内的公务员收入,很大部分来自于工资以外的福利津贴。既然要比较收入,怎能只说工资卡部分呢?
说到底,无论什么地方,都必须保障教师行业的薪酬吸引力,如此才可避免师资流失。特别对洪湖等贫困地区而言,如何优先保障教师群体的收入体面,乃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其不仅关乎实际利益的分配,更是关乎一个社会赢取未来的导向。
后一篇:沪语教学,权当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