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髯公”到“俊面郎”,一张脸见证一座城
(2013-04-16 12:53:27)分类: My时评&学术 |
因“39号文”近日已公开,3月30日蓄须一年多的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终于剃掉了长胡子。孟浩“蓄须明志”源于2012年的广东省两会,2012年1月1日,在广东省政协大会上,、孟浩发言说:“‘39号文’一天不公布,我就一天不刮胡子了!” 据悉,“39号文”全称是《印发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2008年出台,因被确定为“内部文件免予公开”,由此引发了一场长达4年的马拉松式追问。(3月31日《羊城晚报》)
“蓄须明志为公开,追问数载事始成”,从“俊面郎”到“美髯公”,再从“美髯公”到“俊面郎”。孟浩的一张脸,俨然成了一座城市政务信息公开的晴雨表。这,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重梳此事的来龙去脉,有人赞其是“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诚哉斯言!很多时候,表达诉求、争取权利,非但要一颗笃定、执着之心,更需设定智慧、技巧的执行路径。也惟有,兼具立场之坚定、策略之创新,才可堪称是成熟的“行动者”。以此量之,孟浩便是如此!
“39号文”的公开,与孟浩“蓄须明志”,有几分关系?于此,想必见仁见智。但确知的是,在过去一年,围绕孟浩“蓄须”,已迅速聚拢了相当规模的“围观者”——“行为艺术”所带来的话题性与曝光度,在很大程度上,转化成为公众对“39号文”的关注;另一方面,孟公的那一绺长须,也成了一个极个性的标志物,将“呼吁‘39号文’公开”的公共诉求巧妙物化。其后果是,胡须每长一寸,“拒不公开”的职能部门尴尬便多一分。当真是奇妙的关联!
以孟浩一人之力,当然不足以倒逼“39号文”公开。所以说,此事能成,最终仍要归功于媒体、民众等各方力量的缪力合作。但,在此过程中,孟浩所发挥的捏合、感召之功能,无疑很是重要。毕竟,一次公共行动若要成功,至少两个因素不可或缺:有技巧的倡导者,以及热情的公众参与!某种意义上,这恰是对“39号文”的集体追问,所留给我们的经验遗产。从长远看,孟浩“蓄须明志”之举,也注定将在日后的公共行动中,被一再援引、致敬。
“蓄须明志,事成剃须”,一则堪称经典的现实故事。从2012年1月1日,到2013年3月30日,公众见证了孟浩的坚持,也感受到了广州相关部门的“宽容”。事实上,这座城市历来有令人着迷的官民博弈传统:民众发声、行动,热烈、激情而节制;与之相对应,多数时候,官方回应也包容、耐心而审慎……正是在此成熟、理性的政治空气中,孟浩以及孟浩身后的市民,才能最终达成所愿。真正实现了“以己之力,撬动积弊”的夙愿。
“蓄须明志”的孟浩,所以能有志得意满、含笑剃须的一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在城市的独特气质。为之鼓与呼的同时,“见证者”也不免担忧,对其妄加“移植,恐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的确,我们还是更愿意看到,更多常规的、不另类的诉求方式,也能收获同样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