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然玉
然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69
  • 关注人气: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恶意报名”与公考的一般性风险

(2013-04-16 12:29:29)
分类: My时评&学术

刘国梁、章子怡、范冰冰……在今年的江苏省录用公务员笔试报考中,出现了这些明星的名字,难道他们也来考公务员?近日,南京市公务员局通报,这都是一些人制造出来的闹剧。其中最恶劣的是,为了减少考试竞争对手,居然编造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恶意多次注册报名,造成某职位报考人数爆满的假象以吓退其他考生。(325日《现代快报》)

残酷的“公考”,所衍生出的沉重压力,正冲淡着不少考生的理智。有人屡败屡战,所谓“坚持”,渐成一种病态的偏执;更有甚者,如新闻中所述,竟耍起了“恶意报名”、“制造假象”的伎俩。如此这般,既背离了游戏规则,也显得有些心理小阴暗,令人遗憾。当然,但凡是“竞争”,便会有投机取巧者,这本不足为奇。只是,联想到最近几年,“公考”极不正常的火爆,我们不经要问,是不是这套机制,已然具备了扭曲人性的负效应?

恶意报名者,为何会做出失态之举?一方面,“公考”勾画了迅速改变命运、通往美好未来的现实可能;另一方面,在追求美好前程的路上,参与者却又面临着极低的成功率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诱发了心理情绪的急转直下,在这种情感的震荡波动中,性格的脆弱、人性的阴暗面,就极易显现出来。“报名百余次,制造爆满假象”,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位年轻人,难以平衡希望与压力,继而一时迷失的结果。

在公考中,“造爆满假象,吓走他人”,似乎确是减少竞争、提高胜算的捷径。然而细想开去,此等逻辑却未必成立:一来,之于公考考生,“备考”总是发生在报名之前。你能想象,一个准备数月的人,仅因为报名时发现“对手多”就放弃吗?再者,多数公考考生,不过是秉持着“不妨一试”、“碰碰运气”的心态,哪还会根据“报名人数”来权衡利弊、理性决策?所以说,也许从一开始,“重复报名、吓退对手”的策略,就注定了“此路不通”的结局。

事后回看,这真是彻头彻尾的荒诞剧。竟有人甘冒风险、违背规则,去做一件徒劳无益、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事实上,连年的公考狂热,确乎滋生了一系列的消极景象。比如,其所标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妙愿景,消解了年轻人的踏实打拼精神;再比如,将最优秀大脑吸纳进公权体系,也一定程度上抽空了经济社会的人才储备;而如今,发生在南京“恶意报名”的一幕,则又展现了“公招”紊乱道德与理智的风险。

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公考”所衍生的种种负面效应,绝非是“公考”制度本身的过错。众所周知,“公招”初衷本善,本为实现权力运作的公平透明,以及公职招录的公开化、专业化,也确有给年轻人提供一条就业出路的意味。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当“公考”遇上“就业难”,就瞬间点燃了一干人的疯狂。也许“恶意报名”只是极端的个例,但不得不重视的,乃是它所折射的一般性风险。

为此求解,从远期看,当然有赖于公务员职业的祛魅与正常化;而短期视之,则需要公考组织者,开诚布公地做好相关的情况普及和风险告知,真正让“公考不易”被考生所周知、认同,继而以认知的矫正促成行为的合理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