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教育改变命运”,真的重要吗?
(2013-04-16 12:24:17)分类: My时评&学术 |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另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有分析认为,对于现在上学读书、将来能改变命运之说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的是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信心。(3月20日《燕赵都市报》)
或是为迎合媒介时代的传播规律,似乎任何一项庞杂、细密的数据调查,到最后总逃不过被归为一句的宿命。顺着该逻辑,“超两成人不信‘教育改变命运’”的结论,被提炼而出并引发广泛热议。但即便如此,也没有谁能说清,这个“比率”是低是高,预示了乐观还是悲观的格局?事实上,在一个取向多元的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定位,也许早非“改变命运”那般简单了吧。
在一种惯常思维中,人们是否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被解读成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指数”的直接体现。特别在进取年代内,人们迫切憧憬着,能用学历和文凭置换实利。然而回头来看,此般思路,颇有将教育功利化的嫌疑……“教育”的确定功能,只限于传承知识、提升修养、塑造认知观等抽象层面;“改变命运”,或曰“在身份与财富方面改变命运”,其实只是教育的附加价值罢了,属于“有则有矣,不可强求”的那一类。
成熟的社会内,公众对教育之功能的判断,本就当有更理性的厘定。我们不应在“教育改变命运”与“读书无用论”间,强迫自己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毕竟,“教育”的作用,很多时候并不能换回立竿见影的“收益”。接受教育,终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实际上,随着时间推延,是否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极可能已无关民众对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信心。
更大的可能是,我们已默认了教育欠公、社会欠公的事实,然后才把该结论移植到,对“超二成人不信教育改变命运”的剖析之中——“先预设立场,然后寻觅论据吐槽”,这是情绪宣泄而非严肃分析的路数。当然,除了“公平论”视角,分析人们是否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这一命题,也还有着许多别的路径。比如,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过度,造成了诸多毕业生低水平就业,由此看教育的“效用”确实降低了;再比如,大学教学由知识型向技术型的转变,也确实调高了民众对于“教育改善生活”的预期。
那么,“超二成人不信教育改变命运”,是否是个令人遗憾的数据?为此作答之前,我们先当明确,教育对命运的改变,从不仅限于那些显见的、功利的作用。特别在这样一个学历教育饱和的年代,你我更必要改变过往对“教育换取实利”的偏执信仰。如其不然,只是徒增烦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