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抢工”公开信,更应关注什么?
(2013-03-06 23:18:57)分类: My时评&学术 |
“当前,全市企业有3万岗位虚位以待……在外务工光荣,回乡就业同样光荣,今天的孝感需要你们回归就业创业……”这是2月18日,湖北省孝感市市委书记陶宏和孝感市市长滕刚,在《孝感日报》头版上“致外出务工朋友们的一封信”,挽留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就业、创业。从书记、市长发公开信挽留外出务工者,到专门为农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年后,湖北省各地市纷纷出招“抢工”,应对用工难。(2月26日《长江商报》)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湖北,尚且需要书记、市长写信“抢工”,其他地方的招工难更可见一斑。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劳动人口数量缓慢且持续地降低,随之而来的,则是老龄化趋势的急速加剧。在此大背景下,过去并不凸显的“劳工荒”,近年却变得越发引人关注起来。面对劳动力市场局部供不应求的新情况,各级官员、各类企业自然无法淡定,总要做些什么才好。而写公开信、打温情牌,便是各类“举措”中颇具新意的尝试。
孝感市的策略是,“意图唤起外出者的家园情结,从而劝说其在地化就业。”客观说来,此一“抢人”路数很有针对性:随着产业的转移,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传统发达地区的薪酬优势已大幅缩水。更多人权衡利弊,出于情感考虑,也越发倾向于“留下来”、就近就业……有此背景铺垫,所谓“致外出务工朋友们的一封信”,真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必会打动不少正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打工者吧。由一封小小的公开信,就抢留了一批人,也算高明!
只是,即便孝感果真以动情书信的方式,抢来了工人、留住了人才。那么,其他地方,又该怎么办呢?毕竟,公众所关注的,绝非是单个城市的用工现状,而是全社会层面,产能与劳力的宏观协调。所以,毋庸讳言,在劳工荒的语境下,某地多抢些工人,必然意味着别地流失些工——“此消彼长”的逻辑,未必无助于经济盘子的整体性做大。但明确的是,当各地纷纷加入劳工争夺的大潮中,一场激烈的竞争后,必有一些企业会被淘汰离场。
理论上,由“劳工争夺”所引发的产能筛选,当然是件好事。经此过程,冗余的劳动密集型工厂、抗风险能力孱弱的企业等,注定会减少相当部分。这是一个断臂疗毒的过程,不论是产能调整、产业升级还是经济转型,都不可避免地经历此一阵痛期。从此角度看,劳工荒、招工难等阶段性难题,又何尝不是在提供着一个机遇。在新浪潮来临之际,各地管理者固然有理由千方百计抢工,但更应该顺势而为,努力为市场的转型升级创造空间。
当然,解读各地的抢工潮,最该考量的一面还是,劳工群体从中获益多少。孝感一纸公开信情意绵绵,但终究还应兑现成真金白银的实利才好。事实上,公众想必乐见,“抢工”能转变成,劳务价格的质变级提升。毕竟,以低薪酬为标志的低人力成本时代,终将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