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布数据始,为土壤治污凝聚共识与力量
(2013-03-06 23:14:50)分类: My时评&学术 |
1月30日,北京律师董正伟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近日,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据悉,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土资源部曾做过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但污染数据至今没有公开。(2月25日《法制日报》)
对土壤污染状况秘而不宣,正使环保部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舆论压力。客观说来,环保部此次拒绝董正伟的信息公开申请,也算是有礼有节,不仅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回应,更给出了长达22页的答复函。只可惜,所谓“国家秘密”的说辞,实在不能令人信服。特别在一些公众的印象中,“机密说”早已工具化,乃至沦为不少单位回避监督、消极作为的万能借口……面对民众的知情诉求,环保部又遗憾地踏进了“同一条河流”。
“紧握相关信息,却坚定地不公开”。环保部,对民众期待的一口回绝,似乎并非“不作为”那么简单。不足为人道的担忧与无奈,才是此事的核心关切。诚如有专家所指出的,“土壤污染数据,确实敏感。全面公开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可以想见,此处的“社会问题”,既包括维权索赔、要求问责官员、抵制污染源等民间情绪的爆发式宣泄;也意指,地方政府取缔违规生产、治理土壤、进行赔偿等所要面对的巨大成本与道德负担。
若思索至此,环保部不公开“土壤污染信息”,又似乎能被理解了。但问题在于,民众莫非果真如想象中那般“非理性”吗?再或者,难道地方职能者,可以不在阳光下完成纠偏与偿债吗?事实上,全面说明土壤污染状况,未必就会换来民众的不理智“反弹”。为何不憧憬另一种可能?即,官民在共有的环境危机前,能达成新一轮的互谅及合作!其实,也只有在充分告知的基础上,吸纳更多的民众参与环保,职能部门才可具备推进工作的持续动力。
以提防的心态对待民众的知情诉求,只会消解管理者治理社会的公信力与合作资源。具体到治污事业,亦是此理!且,在一个资讯开放的时代,权威信息的缺席,只会诱使不实、夸张、似真似假、似有似无的“传言”占据舆论场。其后果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慌,迅速生成、蔓延——若彼时知情部门才出面辟谣,想必已身处被动,劝说力极为有限……在时下,围绕“土壤污染”已有各式添油加醋的传闻。如果环保部不拿出实据以正视听,难保“小道消息”不会滋生恶果。
说到底,土壤污染不仅是环保部门的心结,更是民众的隐忧;而“治理污染”也绝不只是环保部门的工作,亦是每一个公民的心愿。即便现状果真堪忧,环保部门也没任何理由“一个人去战斗”。那么,请从公布污染数据开始,凝聚更多“拯救土壤”的共识与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