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故叙事,何以又落入同一个陷阱?

(2013-02-28 22:50:37)
分类: My时评&学术

3日,河南某媒体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被网友大量转发,网友总结称,该报道共1300字,其中有1134字为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的名字。24日《新京报》)

不合时宜的文本措辞,将一篇寻常不过的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饱受舆论炙烤。一时间怨怒所指,言其“借悲剧表功”, 谄媚、冷血等等。当然,此类事件,公众早已经历多次。只是遗憾,一次次的愤怒,一次次的炮轰,仍未能让“事故叙事”学会轻重分明、温暖节制……总有叙述者不幸掉入同一个陷阱,即便那副冰冷无情的模样并非出于本意,但其所造成伤害,所引发的反感,却的确是真实的

无疑,千字塌桥报道,是又一个失败的样本。全文1300字,竟有1134字表扬各级官员,俨然将“事故说明”变成“点名表彰”。是非颠倒至此,又怎会不招来漫天口水?此般行文路数,全然不见对生命的尊重,只有对公权者的周全讨好。立场失衡,视角偏颇,对那些焦急等待消息的民众来说,简直是在挑战容忍底线。大家的基本判断是,当官话套话霸占篇幅,必有众多真相和细节被忽略、被掩埋

长久以来,坚硬、冰冷的事故叙事,把公众神经折磨得痛苦不堪。无论是官方通报,亦或是一些媒体报道,但凡涉及突发意外,便时常轻重不分、语无伦次。这一吊诡的现象,实则源于,职能者 “试图操控民众情绪”的心理:尝试放出各种正面信息(如官员组织抢险),来冲淡事故引发的悲观、抵触情绪——在该思路中,民众正常的情感宣泄,被视作需要提防和引导的对象;而毫无实质的官话、套话,则被误解成是可以“安抚人心”的词句

但从现实反馈来看,一揽子官话套话、所谓的“正面信息”,不仅未能有助于“管理”民众情绪,反倒进一步燃起了大家的怒火,可谓是适得其反。事实上,每每事故之后,频繁出现的“高度重视”、“坐镇指挥”、“重要指示”等等大词,已然失去了文字的生命力,而退化成一种程式化、台面话式的表达,鲜有人文精神与情感温度可言。特别是在公职机构公信力下滑的背景下,大篇幅的官话、套话,更易被围观者理解成,推脱责任、美化自身的信号

“千字塌桥报道表扬16位领导”,全社会申讨这荒诞一幕,也是在重申着某些被模糊的规则。其一,民众因事故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必须被理解、被尊重;其二,官方、媒体在关于事故的叙事中,理当以呈现事实、关注当事人为先,而不应过度尝试操控民众情绪;其三,事故之后,责任认定之前,急不可耐地“自我表功”是可耻的。因为众所周知,于事故肇始方而言,救援不过是一种偿债,而非值得夸耀的功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