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尊严误伤,“救助”当更具专业精神
(2012-09-24 00:55: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公布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宿州市萧县扶贫办最近在网上公布一些贫困生信息,却引起了误解。原来,他们不仅公布了学生的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银行卡号甚至是手机号码一同晒出来了。萧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示受资助学生名单是为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但同时,他也承认公布的信息太全了,确实不妥。(9月16日《楚天都市报》)
“受助者,亦有尊严”,社会的主流价值,一贯有此共识。然而,理念转变为行动,总还有不够周全的时候。在安徽萧县,原本善意的助学活动,就因为公示环节的考虑欠妥,遭遇了轮番的质疑与批判。又一次,细节的疏忽,几乎毁掉一切的努力。即便当事方有意纠偏,某些恶果也已是既成事实。当认知层面的抽象信仰,无法落实成操作层面的具体准则,循着“先伤害、后抚慰”的路数,总还是难以尽如人意的。
事实上,自从该新闻曝出,连日以来已有各式点评。舆论所指,多指责“萧县此举,侵犯了受助者的隐私和尊严”——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结论。但是,我们所不能确定的是,当地扶贫办的举动,到底是事出偶然的无心之失,还是长久积习的自然流露?我们所不能相信的是,一个专业的救济机构,会不具备起码的伦理和规范?至少,透过相关人员的及时认错,也能看出,他们并非没有当有的价值判断。
问题是,为什么在“公示”的那一刻,该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会瞬间大脑短路,乃至做出一系列的荒唐事?倘若他们足够专业,本不至于如此业余——但,就是这群以“救济弱势”为业的人,给诸多受助学生造成了不尽烦恼!特别,官方行为的衍生后果,远比个体行为来得深远。同是对弱者的“歧视”,来自官方背景的“扶贫办”,就注定远恶于,个人间的话语攻讦与行为侮辱。
不专业的“救助机构”,很大可能,一面进行物质输送,另一面不经意间,制造大面积的精神创伤。特别是,在此间的职能格局内,诸如“扶贫”、“救济”等部门,往往是广义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其从业者,多在官员系统内流动,而无法终身系之于慈善事业上。严格来说,这群人可算是职业的公务员,却算不得是优秀的“救助者”——他们多有官员群体的严谨、保守、程序化,却缺了“救助者”所必须的,那份深入血液的人文情怀与关怀精神。
从公务员的视角出发,依规定公布受助学生的信息,当然越细致越好。这样,更有利于消除非议、避免出错;但,对专业救助机构来说,将善款监督交由专门的审计方,以过程隐藏、结果公开的方式进行核实,同时尽一切可能确保受助者的尊严和隐私,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