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北上广,绕圈亦是生活
(2012-09-24 00:57: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继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后,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再次将就业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近日,某网站的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及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在毕业后1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为63%,占比最高,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报告负责人分析,虽然仍面对高企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但一线城市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对大学生求职者更具有吸引力。(9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北上广,梦魇还是乐土?于此,不同的人,不同的节点,想必会有迥异的答案。正如,有人逃离,就有人加入。那些巨型的都市,从不管凡人的爱恨,摆出一副令人嗟叹的恒定,矗立一方、不急不慢。而围绕一座城,生活恰如一次转圈,“离开、归来、离开……”,没有桃源也没有深渊,时而忧伤又时而激昂,总归是为寻找,一块安身的“故乡”。对留在大城市的,那63%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已然认定,璀璨辉煌处才是自己的方向。
某种意义上,逃离北上广的流行,无非源于都市人内心,那根深蒂固的怀乡病。大城市,移民心态主导的社会,处于其间的不甚成功者,往往更愿意,将幽怨转移成幻想:一方面,憧憬着小城的美好,将故园的风物人情美化、放大;另一方面,以潇洒、顿悟的口吻,言说着种种“逃离即获救赎”的宣言。但实际上,真正的“离城者”少之又少——大城市,就是有这般的磁力与魔力!
当数据显示,“今年63%的大学生生,毕业一年内,留在一线城市”,民众就更可直观感知,北上广等地的巨大魅力。诚如,有分析指出,“大城市有更多的机遇、更公平的规则、更同道的朋友”。且,进一步论证也可发现,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本就为服务于,现代意义上的,体制、商业与工业的文明。二三线城市,有关行业的发育相对有限,所需的专门人才,也必然会少许多。由此观之,“逃离北上广”虽然超脱,可出走之后何去何从?终究是个问题。
逃无可逃,未逃者只能留下,已逃者也将归来。似乎,这是一个无奈的结局。但实际上,我们不应忽略,“活在北上广”的现实基调,是奋斗而非挣扎。“留在北上广”与其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如视之为是“主动的、意欲向上的慎重抉择”。毕竟,国人的性格趋向,少有认输、回避的成分,反倒充溢着浮士德精神,不甘下坠、永不满足。有此事实力撑,个体动力和社会活力的持久,才变得可能。
原本,心安处即是故乡,“大城市”与“小城镇”,同是可供栖居的归宿。只是,在取舍之中,个体的择居,不被“逃离北上广”浪潮裹挟才好。为离开而离开,却不事先考量后续的事,不过是在试验着,一些不成熟的理想。一定程度上,有怎样的经历,便注定了哪样的未来。受过系统教育、认可都市价值的那群人,继续留在一线城市,也许才是显而易见的“正途”。当然,理性的个体,有支配自身的权利。
所以,之于北上广,有人真的决定逃离,又有多数毕业生急急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