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电商乱战,压缩“蛮荒期”的投机空间
(2012-09-05 20:35: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8月中旬,京东、国美、苏宁三大电商发起价格战。最新消息是,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已对电商“价格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价格战过程中,部分电商促销宣传行为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且部分商品标明无货实际有货。据此,发改委称将惩处相关行为,但目前还未有具体结论及罚款数额。而相关法律人士认为,这个案件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几家电商确实没有按照宣传的力度执行,但另一方面,在某些商品上又确认履行了承诺。(9月5日《新京报》)
短暂的历史承袭,注定了某些电商身上,那挥之不去的江湖草莽习性。于是,诸如炮轰、约架、对骂一类的花招,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舆论场内的“大雅之堂”。在此间,至少电子商务领域,“在商言商”的传统远未确立。与成熟社会中,那种明面的、规则化的竞争不同,一些本土企业,偏热衷于咋咋呼呼、暧昧不清的话语攻讦。可以说,最近的“价格战”,不过是电商一贯伎俩的再次发作。可惜玩得不好,才引得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发改委价监局的最新“吹风”,矛头所指可谓意料之中。因为,“价格战”酣斗之时,甚至开战之前,明眼人早已戳穿其中猫腻:一来,型号混乱、重合商品少,精确比价无法进行;二来,宣称“缺货”、狡黠避战,所谓“低价”如同镜花水月;再者,事先提价、虚构原价,制造假象忽悠消费者……凡此种种,路数老套且粗糙,职能部门倘若有心调查,取证、定性必定毫无难度——仍旧是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时间早晚而已!
“伪价格战”的深处,显然是投机取巧、浑水摸鱼的商业文化。诸如刘强东等巨头,一方面熟稔以煽动、造势为核心的营销术数;另一方面,却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不具备“绅士”或“体面人”应有的道德自律。众多从业者,堪称幼稚的表现,皆在昭示一个灰色的事实:电商行业,正处于“蛮荒的史前时代”。在此时期,追求可见收益是唯一目的。为此,不惜试探法律、哗众取宠、说谎扯淡。更有放得开的,索性搭上个人信誉与人格魅力,全只为计较一时的得失。
之于电商业,这是一个缺乏商业文化的时代,更是一个罕见商人文化的时代。和“京东小强”一样,很多电商大鳄,在此轮“价格战”中,早早抛弃了当有的淡定和修养,反倒自我降格成血脉喷张的“叫卖者”,醉心于那种骂骂咧咧、似真似假的“肉搏”。事后回望,那种将“小恩小惠”,鼓吹成“跳楼血价”的做法,何其令人反感。因为,这份“不真诚”的另一面,无疑是对消费者理性的低估,亦隐藏着“操控市场”的可疑野心。
而将反思视角拉长远,涉嫌欺诈的“价格战”,其间的虚伪与失望,喧嚣与落寞,又何尝不是,电商业由蒙昧而理智的代价!所有积淀不足的行业,各种试错、纠偏,都是对未来秩序的强化。在此过程中,从业者难免利用“现实的无序”牟利,而价监局一类的部门所要做的,便是以严格的执法,压缩从业者投机、侥幸的空间。惟其如此,电商行业才可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的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