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造湖,模糊传统的“景观生产”
(2012-09-04 20:18: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极度缺水之地,却想打造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怎么办?十三朝古都西安给出的答案是:引水、修河、造湖。截至今年8月,西安已建、在建、规划建设的人工湖达28个,遍布西安城区与近郊。西安市水务局一名负责人称,这28个湖的水面面积超过5个西湖,造价总计达百亿元。西安市造湖的决心之大、速度之快,甚至都超出了部分水利专家的预料。(9月4日《东方早报》)
凡人,无法理解“伟大”的梦。在“28湖绕西安”的大业前,围观者多现感叹、咋舌、不可思议之态,远不若专家和设计者那般,信心满满且激情澎湃。不同人群间,情绪状态的极大落差,想必仍可归因于,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对该宏大工程的资金、水源、可行度等,民众几乎一无所知;而运作者即便胸有成竹,论述起来也抽象、务虚甚至漫不经心……如此,再伟大的梦,也难免沦为“少数人的憧憬、多数人的惶恐”。
西安造湖,初衷想必复杂。其中,“实用主义诉求”,诸如蓄水、供水一类的目的,无疑是一揽子计划的直接追求;但如今,城建思维,早已越过“实用”阶段,反倒更重视衍生价值。本质上说,“28湖建设”乃是一个“景观生产”的过程——地方治理者,用各种手段生造出“新景象”。继而制造新的需求,激发新的消费能量。可以想见,未来以湖之名,那些崭新的城市标签、印记与传统,将被不容商讨地兜售给市民群体。
所以,在可行性、安全性等现实担忧之余,“大造湖”所隐含的更深风险是,某些地方的职能者,正愈发肆意地改变城市基因、捏造城市记忆。很多人眼中,将西安打造成水城,本就是无比荒诞的。因为,它并非是座轻佻小城,而具备独特的性格与传统,那份根植于黄土风沙、悠悠历史的“坚定骄傲”。倘若,真有一天“28湖绕城”,世上也许能多个威尼斯,但“西安身份”却注定模糊。
“名城当有名城的笃定”,这不仅是文化保守者的信仰,更是所有理性人的共识。在同质化、景观生产工业化的大潮下,放弃自身传统,非学别处烟波浩渺、小桥流水,岂非有照搬照抄、水土不服的可能?在价值层面,“西安大造湖”令人难以理解,原因是显见的:一来,从不存在最优的人居模式,偏执地迷恋“围湖而居”缺乏实据;再者,公职机构只是城市的“暂管者”,不具备永久、彻底改变“城市秉性”的道德合法性。
为力挺“造湖运动”的美妙前景,相关负责人一再以“西湖之美”类比。殊不知,以此“壮胆”本就体现出,先输一阵、自认不如人的心态。但,西安人乃至所有人都清楚,黄土飞沙较之流水潺潺,确乎别有一番韵味。而模板化的景观生产,即便自诩高远,也难免有形无神。当然,剖析“28湖工程”,或许还无需拔高到,文化与价值的维度。诚如一些人所相信的,那些世俗的计较、创收的冲动,才是一切的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