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大深圳医院,近在咫尺的医改参考系

(2012-08-20 22:24:12)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7月,由深圳市政府投资35亿元兴建、深港双方共同组建团队管理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试业。根据协议,港大深圳医院将坚持公立医院属性,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医院因为致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而备受瞩目。据了解,除急诊之外,所有到港大深圳医院的患者均需提前预约。且与现有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不同,港大深圳医院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入职员工与医院签订3年聘用合约。(8月19日《人民日报》)

“港大深圳医院试业”,消息甫一曝出,便引发不同角度的解读。其中备受关注的“亮点”,诸如预约制、门诊“打包”收费、聘用合同制等,多是内地公立医院未有的尝试。在很多人看来,深港双方的此轮合作,不仅是技术、人才层面的引入,更将领先的成套模式予以复制。无疑,作为单一医疗机构,港大深圳医院当然影响有限。但,正如某种渐次清晰的展望所勾勒的,见贤思齐、由点及面,若更多港式医院能在内地生根,想必也算是幸事一件

相当长时间内,关于“医院是怎样的模样”,民众内心已烙下极深刻的负面印象;而官方认知维度,相关思考与探索,也是一副疲态尽显的状态。在此前提下,“港式深圳医院”的出现,最直接的冲击便在于,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宣示“医院原来还可以这样”。毕竟,无参照系则无法判断差距,而参照系太远则难免“不真实”。所以,建构起明晰、可触的参考系,或才是“家门口的港式医院”的最大价值

乐观来说,无论预约就诊、门诊费“打包”,甚或医生聘用制,都可移植到内地所有医院。然而,倘若将思考深入,公众便会发现,事实从没想象中简单。例如患者预约制,虽然在很多国家通行,但内地民众基本无此习惯:一个“打招呼、走后门”盛行的社会,人们无法自信,自己的预约会被医院公平对待;再如,若大范围将医生编制“降格”为聘用合同,也必将遭遇广泛抵制——现实受益者,从不会甘愿让利;路径依赖的惯性,使得公立医院不愿“轻举妄动”。

有了参照系,感知到差距之后,能否“择优而从”,其实是另一回事情。内地一些医院积弊深重,在民众长久的质疑与不信任情绪中,已经越发淡定以至麻木。另一方面,“失败的医院”在表象之外,又何尝不是,某些畸形“设计”的牺牲品。杯水车薪的“财政拨款”,极端功利化的绩效考核,纠缠不清的医药收入链条……凡此一切所主导的行业环境,怎会激励内地版港式医院,萌芽以及繁衍

共识是,纠偏势在必行。引入优质“参照系”,或是其中第一步。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内地医院何去何从,绝不止“港式”一条路可选。深圳投资35亿,建起一所港大深圳医院,也是在展览一个美好图景,向职能者力呈,努力可以收获的较好结果。将此过程提炼,公众也许还可以,归纳出一些抽象经验:公共卫生事业,政府当更多注资和担责;确保竞争、优胜劣汰的基础上,医院当以预期稳定的、无附加条件的薪酬,保障医生的职业尊严与体面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