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站对1020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牛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40.6%的人明确表示“反感”爱吹牛的年轻人。而年轻人都爱在哪些方面吹牛呢?调查中,受访者首选“人脉关系”(65.4%),其次是“经济收入”(64.7%),排在第三位的是“消费情况”(62.1%)。其他还有“家庭背景”(54.2%)、“个人经历”(44.5%)、“婚恋关系”(30.9%)、“读书学识”(26.0%)等。(8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年轻人爱吹牛”,严格说来该民调结论,狭隘之处很是明显。一来,网民群体的年龄、认知、阅历等相对集中,因而网络调查局限性极强;再者,“万余人”的样本收集量,说少不少、说多不多,倘若据此给出“盖棺之论”,多少显得说服力不足。面对这个粗糙的“民调”,紧张与担忧的情绪或显多余——让“年轻人”忍受似是而非的压力,并不公平。在此基础上,再来讨论他们的“吹嘘症”,才能具备起码的理性和公允。
通常,“吹牛”多被视作负面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年轻人吹牛”,尤其不能令人接受。“新生代”往往预示着,积极、真诚、阳光等正面特质;圆滑、平庸、进取心消弭的“中年大叔”,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吹牛”高发人群。如今,吹牛者加速低龄化,无疑说明这个社会的活力人群,提前落入“中年人的精神陷阱”,从而过早进入了一种,好脸面、少耻感、无所谓的市侩生活模式。现实如斯,最具锐气、实干力的年轻一代,已早早抛弃“角色义务”、沉溺于心智的老龄化。
吹牛流行,或非迫切的现实问题,追根溯源扯到“民族性”层面,也就说无可说了。但,年轻人爱吹牛,显然是另一回事情。此一极灰色的“世俗丑态”,直接映射出,他们放逐自身、屈服外力的孱弱内心。事实上,从“顽主文化”勃兴,年轻人以“享乐、流气、不在乎”为荣;到“犬儒风潮”刮起,年轻人避谈理想、拥抱功利、闷声发财;直至“吊丝运动”成势,年轻人自我降格、自轻自辱、放弃反抗……由“不靠谱”到“更不靠谱”,顺便掺杂点吹牛、扯淡,又何足怪哉?
这是一个“戒了理想”的时代,又是一个“成功单一化”的时代。年轻人中,那种探讨文艺、辩论政治、畅谈哲学的空气,早已被“人脉学”、“成功学”、“职场学”主导的粗鄙氛围所替换。那么,不吹牛又能做什么呢?并非每个人,都有神爹或神干爹;甚至若以车、房、钱为成功标准,多数年轻人都是彻底的“失败者”……在此语境下,“吹牛”俨然不是丑行,而是不得不为、众人皆醉的圈子文化。一群“失败者”,相互吹吹牛,就可“几秒钟变成功”,何乐不为!
爱吹牛的年轻人,吹嘘着人脉、收入、消费和其他,这群“失败者”以这种方式饮鸩止渴,实现聊以自慰又镜花水月式的“自赎”。放弃抵抗“生活”的他们,无奈、悲哀而落寞;然而,那种浮躁、冷血、拜金的“生活”本身,以及将年轻人定性成“失败者”的世俗目光,或许才是先需被剖解、反思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