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检视眼保健操,须跳出“存在即合理”的偏执

(2012-07-20 14:32:37)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在不少人的学生时代里,眼保健操“第一节,揉天应穴”的节奏无疑是最为挥之不去的声音。但近日,网友发布的一条“围攻”眼保健操“无用论”的微博让该话题再度成为焦点:“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了,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等。”对此, 有专家表示,网友的说法是用常识代替了科学,过于绝对。(7月17日《扬子晚报》)

如果说,存在这样一首“童谣”,常回荡你我的耳畔,深植于记忆的一隅,那么眼保健操“伴奏乐”,无疑是天经地义的候选。时下,那群早已不做眼保健操的“成人”,忽然再次关心起这熟悉又陌生的旋律。其中原因无关怀旧,却充斥着最现实的疑惑、质疑与抨击……诸如“无用论”、“伤身论”一类的莫名指摘,恰如瞬间爆发的“病毒”,急急为一代人逝去的童年追责,顺带替下代人的身心痛诉、抗争。

严格来说,没有人确切知道,针对眼保健操,突然喷涌的忧愁和怨愤,是否有据和有理!因为,“指控者”、“辩白者”的言说,再次处于两条轨迹。之于前者,想必是最彻底的“结果论”拥趸: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一路攀高。现状这般,还有什么可说?与此等咄咄逼人的架势相对,“辩白者”显然更信奉“讲道理”的辩论术——照科学理论说,“眼保健操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使眼睫状肌得到放松,是能保护眼睛的。”如此,各说各话、闻者难断。

公共讨论不成规章,往往容易沦落成“骂战”。但谁都知道,围绕“眼保健操”的争议,本质并不以“宣泄不满”为目的,而是为检讨一项校园政策的正义性。原本,长期追踪、控制变量、样本比对等统计学手段,无疑是判定“眼保健操”功效的最佳方式。只可惜,从没有人,有此耐心和行动力!尤其考虑到,眼保健操的理论基础,即“按摩学、穴位学”本身不被现代医学完全支持,借“纸面推理”证明其效,殊难令人信服——所以“统计”的缺位,更显遗憾。

现在的态势只能是,谁也不能说服对方,谁也不愿被对方说服。僵局或曰止步,无疑悖于公共讨论所担负的,“提高全民福祉”的终极要义。如今,围观各方意见,唯一确定的信息似乎是,“且不说有害抑或有益,眼保健操至少存疑”。那么显然,强制性、广泛地推广该套“护眼操”,离“为下一代负责”的教育宏愿甚远:其一方面,剥夺了学生们权衡利弊、自主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内涵了职能部门奉行的,“必须接受、不容商讨”的自负心态。

“眼保健操”非议又起,恪守科学、逻辑的效果论证,不应又一次呼之不出。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在其彻底完成前,变“强制”为“自愿”,或许是必须的调整。遥想当年,职能部门以其特殊时代的强势地位,借“未成年人理智不全,无法评判”为由,单方面推行这套待商榷的“护眼操……而今,就算是为历史偿债,迟到的纠偏也不容回避。显而易见,每个人都必须走出“存在即合理”、“结论先行、论据拼凑”的偏执。或证实或证伪!以诡辩维护既成事实,是最可悲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