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存神无,营销式荐书独留喧嚣
(2012-05-16 20:14: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日,余秋雨遭遇了“被荐书”事件。无独有偶,网上热传“李开复寄语大学必读的10本书”,实际上李开复根本没有推荐过那些作品。万般无奈之下,李开复不得不发微博“自证”清白……事实上,名家“被荐书”已近泛滥。出版业内人士表示,图书腰封所谓名家荐书起码有一半是假的——正所谓,“小说要找贾平凹,传媒必有梁文道”。(5月16日《武汉晨报》)
腰封之祸,已有殃及池鱼之态。典型如文道,被戏嘲“腰封小王子”久矣,如今终等到了翻身之日。向后望,那些被盗用、被冤枉的名与人,连带着那语不惊人、至死不休的“荐词”,着实是可堪玩味的风景。世人都说,文化是一个人的修行,非经“筋骨体肤”之历练,而无以达致善果。只是,书欲言志,“腰封”却行欺世盗名之实,自我身份的断裂,莫不在显影一个悲哀现实:神圣感退化的书籍,正蚕食着写作群体的职业荣耀。
“荐书”,多见于此间文化传统。在文人圈子尚且体面的时代,基于权威、友情、喜好,某人替他者著述扬名,实乃雅事一件。在此意义上,“荐书”或是私交的体现,或是专业判断的具化,归根结底总还是煞有介事、心口相一的。特定的文化代际,必有对应的文化明星,而他们的感召效应,注定极大影响着时人的阅读倾向——作为一种最简便的选书策略,参考专业推荐意见,想来是不会错的。
遗憾的是,荐书与阅读的良性循环,从某个时间点起,已现裂痕甚有崩塌态势。首先,阅读去精英化,而成为普罗大众的日常消遣。就此而言,所谓品味与格调,或许不再重要。故而,“严肃的荐书”,遭遇第一波冷遇;再之后,“阅读”从世俗生活渐渐离场,“读书群体、读书时长”一再萎缩。其必然结果是,功利阅读、浅层阅读占据主流,“严肃的荐书”自此彻底边缘化。在此基础上,所谓“荐书”走向分野,有了“营销式荐书”和“传统型荐书”之别!
作为文化降调的典型标志,传统型荐书,或曰“严肃的荐书”,式微乃至消弭。几乎与此同时,“营销式荐书”却迅速蹿红。究其原因,其实很可以理解:社会人总是拒绝承认自己的底蕴贫瘠,乃至想方设法矫作出拥抱“经典”的模样。加之商业文明勃兴,“你予我求”的供求格局下,一拍即合的市场共谋就此形成。于是我们看到,出版社与书商,千方百计营造出某书上的价值光环;而读者、够书人,则挥舞着那虚拟的“光环”,自我暗示道“我终究是有格调的……”
作为书市和文化场域的双重胜利者,某些成功的写作人群,不可避免成为被深度利用的对象。为了给平庸之作生造出价值光环,书商想到了复活那“荐书”的古老佳话,他们相信,这个极具渊源的仪式,足以将吸引读者;而某些读者也坚信,遵从“名家”意见阅读,也是自证品位的捷径。但殊不知,形存神无,“营销式荐书”终只是一场骗局一场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