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煎饼人”概念尚需精准界定

(2012-05-15 23:00:36)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如今,随着各种信息渠道的发展,许多人不再将精力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煎饼一样薄而大。这样的人被称为“煎饼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题客调查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024人参与),88.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多是一知半解的“煎饼人”,27.7%的人承认自己就是“煎饼人”。(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第一次令得“煎饼人”的概念,为人熟知起来。但,之于此概念的“真伪”,实则有待考量。因为读遍全文,不难发现叙述的凌乱,已极大影响了主旨的表达。故而,“煎饼人”变得抽象和模糊:其既被借指那种“门门通,门门松”的知识结构;又被用来形容“快餐式阅读”的资讯获取方式;甚至,以“碎片信息和酒精”作社交中介的应酬文化,也被划入“煎饼人”理论的适用范畴——只是,一个单薄的词汇,何以承载太多?

在新意十足,却自我错乱的“概念”之外,何为问题的核心?而“煎饼人”的提法内,哪些才是现世的真正危机?“许多人精力不再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而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地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煎饼一样薄而大”——此类表述,天然缺乏说服力。一方面,其混淆了“职业行为”与“个人行为”。须知,所谓“关注点的分散”,必定只能发生于“个人时间”里;而另一方面,在“个人时间”内,个体关注对象的多元化,又何足怪哉呢?

一个高度分工的时代,社会人注定是高度专业化的,基于职业要求,就必须“将精力集中于某一领域”。在此基础上,工作之余,个人兴趣的分散化,不仅无害,且本就再正常不过。“煎饼人”一说,潜台词无非是,“个人时间内,兴趣点的分散,是需要警惕的趋势”。毋庸讳言,这又是个口说无凭的“判断”!其实,抛却花哨的包装,“煎饼人”所引发的忧虑,本质还是针对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公共媒介令个体智识下降”、“去高雅化的社会文化堪忧”……

对上述趋势,试图逆转多半徒劳。文化,一贯有其自发、内生的秩序,大众传媒时代、信息冗余泛滥,公共趣味经历再塑造、再成型,实则是只可静观、难以经营的事情。在真实的世界之外,大众传媒建构起了另一个世界:传播学意义上“拟态环境”。当公众沉溺于“拟态环境”,渐而远离真实世界,个体思辨力的消弭、注意力的迷失,终究只是一种必然后果。

那么,或可作此理解,既有的“煎饼人”概念并不成立,而严格界定之后,此一概念却也能言有所指——“煎饼人”,指那些在个人时间内,兴趣趋于分散、多元的人群。其说明,大众传媒制造的资讯浪潮,使得受众难以形成明显、固定的信息偏好。这之后,高尚的个体修养,以及优雅的社交文化,失去了滋养土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