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妙人,何必玷污灵物美名
(2012-03-22 20:40: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3月21日,黄金市价每500克为16.8万元,但是西湖龙井头茶的预售价已达每500克18万元。各地名品春茶价格均可与茅台比肩,茶商表示,送礼消费是高档茶叶的主力军,预定明前茶的有高等院校、一些机关和部分企业。(3月22日《中国之声》)
商品定价复杂,但多数仍以供求关系为内核,所谓“物稀则贵”概莫如是。如今,贵过黄金的西湖龙井头茶,当然与产量极少、需求极大关系甚密。凡此种种,本不至于引发焦虑,却因曝出潜在客户为高校、机关等,且送礼消费渐成天价茶叶主力军,这才激起公众诸多不安与质疑。不受节制的公款,竟成为推高“茶价”的主要力量,其中牵涉的监管漏洞,不尽明显且贻害颇深。
事态就此清晰,西湖龙井头茶的故事,俨然与其余高价消费品一样,充当了挥霍公财、勾兑利益的工具与中介。据此,厘清纠葛毫无难度:宽松的财政预算与决算,从不较真的报销、报账程序,实乃“天价茶”得以登场的条件要素;而人格化色彩极浓厚、长官意志极重要的,职位晋升、资源分配流程,无疑是“天价茶”可以有所建树的目标领域——简而言之,一方面送礼者可以利用公款行私人利益输送之实;另一方面私人间的利益输送,确乎能为送礼者换取额外的、规则外的利益。交织作用之下,价比黄金的茶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述逻辑,天然正确且人所共知,放诸“礼品消费”而皆准。但,倘若反思止步于此,则未免有套用取巧之嫌疑。任何“商品”,都自有独特的价格发生学,“天价白酒”与“黄金茶”,即便看上去如出一辙,却终究是有所区别的!“酒”之意涵,指向坦诚相见——从“酒后吐真言”,到“酒精考验的兄弟”,无一不叙述着发之于酒的病态式亲密;与之相较,“茶”之涵义,则指向古雅之交——俗人不懂品茶,只懂“牛饮”泄欲。唯有高品者,方才深谙茶之妙趣,而费心追逐春茶、头茶者,本当是雅人中的雅人,高士中的高士。只可惜时至今日,“灵物美名”,已全然被俗务与利客熏染。
关于“黄金茶”,公众当有另一维度的惊觉:其固然不断在窃耗着公驽,更在抽空着一个民族的浪漫与格调。争春茶、抢头茶,本是极美妙之事,宣示着一代文人雅士追求生活品质、借物寻趣的做派。本就是,小圈子闲来无事的玩心,现世权贵富豪奈何染指?观望从前,头茶与品头茶者,是相互对等的,雅人做雅事;而现在,附庸风雅之徒,借挥舞公款,夺他人之乐,可谓可笑而可悲。经此而后,“品头茶”被悲剧性再赋意,无关闲逸、徒留瘴气。
所谓“妙品”,必得有妙人相衬,茶酒本无罪,只因饮者流变,而其声名荣辱已变得岌岌可危!其后,尚不甚俗的民众,又将寄情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