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解职业世袭还需另一条路

(2012-03-11 22:24:32)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3月10日,政协委员厉以宁在会议上表示,现在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阶层固定化,形成职业世袭化。农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民的孩子外出当农民工,他的孙子也只好当农民工。”对此,厉以宁认为应该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外出农民创业。(3月11日《南方都市报》)
     职业的代际继承,在现时代越发引起关注。而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度视之为理所当然之事。此间的文化语境中,诸如“子承父业”一类的提法,一直被广泛认同。但,认知总会随着时代流变,继而在今天,“职业世袭化”已然有了不一样的意指。特别对于农民工而言,子子孙孙间那种简单的重复,更不免令人感伤。于此,厉以宁委员的发言,和大众的观感,其实无甚差别。
     阶层固定化导致的职业世袭,所以是一个有待扭转的趋势,抽象来看,其关乎全民公平的兑现,而从效率论出发,一个垂直流动不畅的社会,必将流失生机与创造力。众所周知,向上的动力,无非来在于对可观收益的预期、来在于对惰怠后果的焦虑。唯有一套希望与压力并存的激励系统,才能推动每一个社会成员,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如今,诸多农民工,已深陷于“先赋角色”之中——他们的人生,俨然从一开始就已注定,随后的日子,只是遵从着剧本。而其子女,亦概莫如是。
     合理状态下,个体命运当不会太多为“出身”所左右。基于“身世标签”,来配置资源、职业和前途,不仅低效且本身就缺乏正当性。于此,从官方到民间,并不缺少共识。如若不然,也便不会有“收入分配改革”和“扶持乡土教育”等等行动。但即便如此,如何将一致的期待,铺就成有效的改进路径,也还是有待思索的事情。具体的方式当然很多,恰如厉以宁提出的,“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多办职业技术学校、鼓励外出农民自行创业……”只是,谁都知道,这并不是具备新意和创见的方案,尽管我们确乎在上述方面做得不够。
    有些更长远的追问,终究不可回避,即如果二代农民工,果真获得了传统意义上的“上升”机会,这个社会又将以何种方式消化?欲求答案,便不得不审视现今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的发展,还能多大程度扩容城市化的空间?急速推进的城市化,又能多大幅度助力“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事实上,倘若将打破“农民工世袭”的希望,单纯寄托于城市化红利之上,其前景或可存疑。因为,可以看到的现实是,在权利层面,某些城市尚且不能给予农民同等对待;且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也暗示着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容纳力,并不若想象中充盈。
     当人们将“农民工世袭化”视作一个问题,其思维前提显然是,“农民工”不是一份理想的职业,围观一些人的解决策略,也多半诉诸于城市化的洪流。而原本,提升“农民工”本身的职业福利,提升乡土世界的生存品质,也是另一条更为直接,乃至可行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