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问题”说难掩剩女之困
(2012-03-08 20:56:37)
近日,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成为政协委员的讨论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我国男女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域、居高不下已有20多年。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表示,剩女是个伪问题,剩男是个大问题。剩女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3000万剩男则更多是条件所限的被动结果。(3月8日《广州日报》)
男女比例失调,“剩男、剩女”,其实是两个命题。之于两者的关联,大概可用一个“或然”简言之。失衡的出生性别比,或可导致剩男、剩女现象的出现。倘若非要将此关系绝对化,则未免稍显狭隘,全球化时代,群体流动性急速增强——此一过程,能多大程度上,弥补特定地域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我们始终无法精确测量。
对分析对象的清晰定位,是有效阐述的前提,那么必须厘清的一点是,人口学意义上的性别比问题,与社会学层面的剩男、剩女现象,始终不能等同视之。而围观某些讨论,很多人正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根本性的区别。具体到李建新教授的观点:“剩女是伪问题,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这显然是狭义社会学的视角;“剩男是个大问题,男性适婚人口过剩”——这又无疑是人口学式的叙事套路。不一样的标准之下,所谓真假问题论,由于有悖于起码的话语逻辑,注定意义有限。
观望此类“有所轻、有所重”的思维路径,其先天性的立场偏差,亦不得不引起注意。即,一部分研究者,仍倾向于关注先天、客观、自然端的要素条件,而对大众心理、社会价值等文化要件缺乏回应。事实上,剩女问题,不仅不是一个伪问题,且必须引发深度思考。为什么,众多新女性会“主动选择”单身,而不如传统女性一样早早拥抱婚姻?现成的答案当然很多:社会分工加剧,女性因独立工作,而逐步家庭感消退;技术至上时代,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生活便利,乃至可以摆脱对男同胞的仰仗;甚至,随着福利制度的发展,女性失去了结婚、生子、获得赡养的急迫感……
上述种种,无疑正确的答案,却终究无法触及剩女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对于“男性价值”的再判断,才是诸多女性在婚姻与单身间,徘徊不定的关键。历史流变,对于何为“合适的结婚对象”,已不再有一个被普遍信奉的标准。因为,信息传播的跨越发展、更多影音产品的勾连,时人的婚恋观实则正被某种遥远的力量塑造,直至观点、理念超越了自身所处的真实时空。但,与之相随,另一个现实是,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人”如此之深地被钉在工作、交际的小圈子之中。内心的、看似多元的婚恋信仰,其实是缺乏现实条件支撑的。
“剩女”是尴尬的存在,她们的偏好,多被远程的、抽象的力量影响;而她们的实体,终要滞留于周身的、具体的真实。而这,显然不是一句伪问题,便可轻松带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