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地高考”,价值纠偏更是规则再造

(2012-03-05 21:28:50)
分类: My时评&学术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测算,但要提出什么时间完成”,时间表的“最后实现年限”则由当地政府决定。杜玉波说,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3月5日《新京报》)

诸如“异地高考”式议题,大致可以归入已有共识、唯缺详策的一类。无论民间抑或官方,“允许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在不同场合被一再提及。呼吁良久,终于有了明确回应,一来国家层面的“高考方案”半年内就会出台,再者各地公布“时间表”也被要求以年底为限。但广泛的忧虑,并未随着此一“积极信号”消散。与之相反,不论是杜委员口中“不能碰的问题”,还是各个视角的舆论解读,都难免让人觉得“异地高考”仍旧前路漫漫。

按照现有说法,终将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不会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升学率”。可以理解,任何变革都会涉及利益的再分,事先允诺、保障既得利益人群的福祉,也算是消除阻力、创造条件的手段之一!真正需要关切的,仅在于上述承诺是否有悖公允?是否具备实现条件?事实上,之于“异地高考会否有损于京沪考生”,无非取决于两个方面:高校录取指标的重新配置;随迁考生、当地考生应试能力的对碰!

毋庸置疑,“异地高考”当然目的正确,但也还需周全的操作路径支撑。这就意味着,必须对可能牵涉的方方面面,予以事前梳理。那么,一旦允许“异地高考”,大学招生指标将如何调整?若照常理,随迁考生天然享受的那部分录取机会,理当随着参考地变化而转移——由户籍所在地,让渡给实际高考所在地。而这其中,注定牵涉甚广,且困境重重。例如,怎样量化随迁考生当享的录取名额?怎样游说户籍所在地出让录取名额?怎样说服京沪等地市民,让他们相信,多出的“录取名额”足以平易随迁考生占去的升学机会?

除此,还有一不可回避的质疑在于,即便增加录取指标来平复京沪等地市民的焦虑,又怎能担保应试能力有别的当地考生、异地考生,也能在卷面上用分数维护住那种人造的、脆弱的平衡呢?一方面,城市学生往往占有更多、更优的教育资源,由此他们极可能考出更好的成绩,从而事实上占据本该“分给”随迁考生的“录取书”;而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多具有更强的向上欲望、更足的学习动力,乃至接受更不“素质教育”的应试训练,理论上说,他们也可能以高人一筹的考分,夺走当地考生的深造机会——凡此种种,纠结之处多多。

一切,不是空谈“公平”那么简单!允许“异地高考”,无疑是一次系统性变革,关乎价值层面的纠偏,也关乎规则设计的技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