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恐归”的心理构成

(2012-01-15 20:53:32)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人群进行过年回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烦恼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上,其中经济婚姻问题仍为主因。此外,假期太短以及组建家庭后回农村过年不适应等因素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1月15日《北京晨报》)

有人在纠结,在归心似箭与畏惧返乡之间,游移不定而左右为难。众所周知,名曰“春节”的节日,当然是祈望团圆的,唯其如此才合乎传统。问题是,在片刻的欢愉之前,在短暂的聚首之后,更多的心酸、无奈,或是身心俱疲,或是囊中羞涩……凡此,正冲淡着许多游子的热情。当七成人“为春节回家烦恼”,“恐归”便不再是个体性问题,反倒可被视作一种社会现象解读。

一种“恐归”,各种理由,有因“混得不好,脸上无光”;有因“大龄单身,自觉羞愧”;有因“人情琐碎,惧怕开支”;也有因“假期太短,生活不适”。这其中,“经济婚姻问题仍为主因”。俨然,除了结婚与赚钱,此类问题根本无解?然而,一种社会心理,即便表现得再简单,也有极为复杂的构成。大龄单身、经济拮据,竟会成为“恐归”的主要原因,到底是实然状态确实不尽如人意,还是当事人错误理解了他者的反应?

社会人,总是不自觉地,按照“他人要求”去做。因为不想孤独,不想被主流排斥,故“别人的评价,便是自我之镜鉴”。诚然,这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而另一方面,过犹不及,对他人目光过分敏感,必会走向另一极端。以“恐归族”为例,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是在无意间放大着“外界意见”,甚至在归家之前,就想象出种种可能的“负面回应”。久而久之,自我施压持续叠加,即便家人未必真对“经济、婚姻问题”太多指摘,他们自己已深陷焦虑。

对一些恐归族而言,与其说家人不够谅解,不若理解为他们太过苛责自身!在“孝文化”和“脸面伦理”共同作用下,众多游子无一不想母以子荣,无一不想体面回乡……因为自我要求长久处于高位,故而失望与难堪多半成为常态。除此,“恐归”能够蔓延,还基于另一广泛的认知共识:城市打拼,理当比留在农村混得好,且必须好出一大截——必须承认,此类想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但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化日渐饱和,它已不那么“理所当然”。

有必要厘清的是,“恐归”真是恐惧家人,还是不满意自己?当跨过买票艰难、路途漫漫等障碍后,那个近在咫尺的“老家”,真的可以决绝放弃吗?多数人因经济、婚姻因素不想回家,托辞是“无法面对家长的期待目光”!但终究,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较之成家和致富,至少见上一面、团聚几天,或许才是长辈们的起码需要吧!那么,以“无颜见父母”为由的恐归,又怎不诙谐和错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