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立章”可期许亦待改进

(2012-01-10 20:31:07)
分类: My时评&学术

“高校的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9日表示,今年要推动所有高校全面启动章程制定或修订工作。(1月10日《新京报》)

中国高教难以令人满意,不仅民众抱怨已久,官方层面也直言不讳。至于症结所在,老生常谈的看法是,“行政化消解大学活力”。如今,藉着“启动高校章程制定”为契机,教育部意欲重梳“主管者与校方”的关系。凡此一连串举动,当然可被解读为“去行政化”的可喜一步。但另一方面,“章程”文本尚且未定,或唱衰或看高,一切未免言之过早。

现存语境下,制定大学章程,被寄予了太多期待,一种观点将之视作“政校分开”的艰难尝试。而事实上,类似尝试早已开始、且从未停止:早在2010年,政府就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学校实存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其后,在不同的场合,主管者、专家学者等,也一再表明类此立场。

可以说,关于“政校分开”,早已汇聚了各方共识。而之所以,良愿迟迟不曾兑现,实是因为,一直未能寻得切入口,和便于操作的“路线图”。时至今日,教育主管部门终于找到思路,宣布“推动高校启动章程制定或修订工作”,继而“界定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保障校方办学自主权”……按照“沙盘式推演”,上述设想当然前景可期。至少,能主动提出“订书面协定分权”,就已体现了主管者改革的诚意和信心。

就本质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大致等同于校方与国家的一纸契约。一个合格的“章程”,当明确以下底线:政府是高校的举办者,而高校自身是办学者;高校所有权归于国家,教育主管者行使宏观管理权,但校方微观治校行为不受干涉。如此,不仅是遵从权利伦理的合理分工,更是效率最大化的必然之举。常识是,“官员治校求短利以置换政绩,教授治校才珍惜羽翼、着眼长远”。然而,此轮高校“立章”潮,真能孵化真正意义的大学章程吗?

既是分权契约,唯有充分博弈才可实现公平。但,一场由教育部“推动”的、自上而下的“立章浪潮”,到底是一种指令式的任务,还是校方自我伸张的权利自觉,自始至终含混不清!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校立章”已经带有行政要求的意味。你能想象,在此过程中,校方能与主管者对等谈判?最初推动方是主管者,最终定夺权归主管者,所谓“高校章程”能否守住底线,都变得不可预期。

当然,也不可轻易否认主管者“主动让权”的自觉,单方面力推“高校立章”,本就是此类自觉性的展现。但是,跳出现有的上下隶属体系,将自己作为和校方一样的谈判者,乃至引入更上层的裁判力量,经此形成的“高校章程”,是否更具说服力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