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春运,中国人的年度迁徙,肉身的更是心灵的,温馨的也是心酸的!
围绕春运,抱怨与争论,质疑与反思,已经持续了好些年头了。众声喧哗下,某些“变”与“不变”,正在你我周身上演,或悄无声息或轰动一时。所谓“变”,你不能说它无意义、没价值,从匿名到实名,从窗口售、电话售、直至试水网络售,无不在朝着向好、便捷化的方向演进;而所谓“不变”,你也得承认它的坚挺和强悍,一样的购票难、一样的拥挤车厢、一样的归路漫漫。在这或变、或不变之间,一个国家的,为数众多民众的幸福,变得不可料之、无所安放。事实上,过往的现实持续表明,单纯意义上的技术革新,也许根本无力承接一个民族的“年”情节。
必须承认,铁路系统已非铁板一块。如其不然,制度端的些许进步,便不可能落实成真。但另一方面,也得看到的是,所谓的“进步”仍有杯水车薪之嫌。梳理不算长亦不算短的“春运史”,人们很容易发现,发生改变的领域有限且集中:首先是运输能力的拉升,包括几次大提速,也包括铁路基建的大推进。由此,铁路运力和运量,确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次,便是车票配置方式的进化,引入了电话、网络等新技术手段。继而,照理想主义者的预想,那长长的购票队伍也该缩短不少了吧!
只是,当沉疴累积既久,又岂是几许蜻蜓点水式革新,就可迅速扭转?龙年将至,又一次的春运,又一次的怨声载道,无不在诉说着“革新”的浅薄。的确,近年铁路运力大幅扩张,但与此同时,跨区域流动人口也在大增;网络售票,按说能实现在家购票。但现实是,“12306网站”已成登录难、提交难、支付难的“三难站点”。一个极端案例是,面对火车票“一票难求”,北京一名白领竟先“借道”曼谷,后转机回老家昆明——“曲线归家”,荒唐而无奈!
购票难何以纾解?可以说,现成的答案是不存在的。虽有扩充,却仍十分拮据的运力,遇上全区域、全行业、集中释放的人口流动潮,又能有多少作为呢?有人说,解决春运难,终究要加快铁路建设。但问题是,真有条件和能力,将“春节客流”作为铁路基建的参考值吗?真若如此,想必又会造成平日的资源空转吧!也有人提出,春运火车票应大幅提价,“以价格作为筛选工具,将车票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当然,这是一种高效的分配方式,却未必公平、未必有践行的勇气。类似设想,只是一种无根、冰冷的经济模型罢了。
即便事实如是,职能部门也仍还有不少发挥空间。以购票环节为例,尽可能控制内部票、人情票,越发显得急迫。因为,“常人买票难、黄牛票多张”的格局,尚且不曾有根本性改善;而后,必须厘清的是,从根本上说,发展“在地型”产业,降低劳工异地就业的需求,才是终极的化解之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