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达芬奇”,便是关注你我的权利
(2011-07-19 23:21: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在风雨飘摇的时刻,达芬奇家居继续着自我救赎。
之前,一场并不成功的发布会,不仅未曾帮助该公司挽回声誉,反倒深度激发了公众的阵阵愤怒与讥讽。至18日,为强化发声,达芬奇家居开通微博,并断断续续发了三条帖子。即便仅是姿态性的沟通,消费者仍能深感其诚意的贫瘠。一来,微博评论功能被关闭,此无异于否定了受害者发泄、声讨的正当权利;再者,所谓《致消费者公开道歉信》空洞无物,全然未提是否产地造假及退换货。
纵使在民意愤怒的顶峰、在死地寻生的关键节点,达芬奇家居依旧强势,而不曾给予社会合理诉求以起码回应。就其危机公关的表现而言,简直是产品问题之外的又一场灾难。连日来,民众、媒体皆保持着对“达芬奇”的高度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更新舆论议题的出现,围观者膨胀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或者,索性将疑问置换成网络上的另一种论调,“平民大众真值得为此一富人品牌劳神费力”?
作为生活共同体的一员,实在不该以“狭隘的算计”参与公共事件的演进。声讨“达芬奇”,难道仅是替有钱人张目?诚然,作为消费者购买力有别,但法定权利与道德义务别无二致。人人有权对涉假企施以谴责,即使它只为富人提供服务。“达芬奇”一类的公司,固然欺骗了有钱人的腰包,又何尝不在挑战整个消费者群体的底线……诚实,是一切市场行为的基石,无论是柴米油盐的买卖、还是奢侈用品的交易。
倘若,因为“达芬奇”是富人品牌,媒体与民众便对其不管不问。那么,这无异于说,我们对商业道德的信仰不再坚守、不再执着。考虑到,而今时代造假不断、欺诈连连,“选择性捍卫消费者权利”加倍令人后怕。需要确认的是,货真价实的高端家居品,其实和安全的大米、牛奶、食用油一样,都是一个健康、良序市场的应有之义。永远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市场模式,即对寻常百姓诚实守信、只对权贵富人坑蒙拐骗。
据本报近日报道,达芬奇家居虽有道歉却决口不提退货。既然如此,围观与追责势必延续!无论富人抑或贫民,都该展现出作为一个消费者的维权强势。众目睽睽、众人同声,不单是对一家落难企业穷追猛打,更是以舆论之利刃震慑既存的和潜在的商业败德者。民怨不止、民舆滔滔,亦在强调民利不可辱、民智不可欺。当造假必换来轮番的话语轰炸,不诚实企业的造假成本定然成倍增加!
围观“达芬奇”,便是关注你我的权利。良序市场之回归,有赖于消费者对每一次不法行为不遗余力、不带差别的声讨。(初版)
 
 
“达芬奇”的命运,消费者的信心
风雨飘摇的时刻,达芬奇家居继续挣扎。
之前,一场并不成功的发布会,不仅未曾帮助该公司挽回声誉,反倒深度激发了公众的阵阵愤怒与讥讽。18日,达芬奇家居开通微博,并断断续续发了三条帖子。即便仅是姿态性的沟通,消费者仍能深感其诚意的贫瘠。一来,微博评论功能被关闭,此无异于否定了受害者发泄、声讨的正当权利;再者,所谓《致消费者公开道歉信》空洞无物,全然未提是否产地造假及退换货。
纵使在民意愤怒的顶峰、在死地寻生的关键节点,达芬奇家居依旧强势,而不曾给予社会合理诉求以起码回应。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更新舆论议题的出现,围观者膨胀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或者,索性将疑问置换成网络上的另一种论调,“平民大众真值得为此一富人品牌劳神费力”?
诚然,作为消费者购买力有别,但法定权利与道德义务别无二致。“达芬奇”一类的公司,固然欺骗了有钱人的腰包,又何尝不在挑战整个消费者群体的底线……诚实,是一切市场行为的基石,无论是柴米油盐的买卖、还是奢侈用品的交易。货真价实的高端家居品,其实和安全的大米、牛奶一样,都是健康市场的应有之义。
遗憾的是,据本报报道,达芬奇家居虽有道歉却决口不提退货。事态至此僵持,面对消费者的索赔诉求,“达芬奇”似乎奢望以口头的轻诺取代实质性行动。在英国,因窃听行径,《世界新闻报》迅速关门歇业;而在此间,一家同样行径恶劣的商业主体,居然依旧坚挺支撑、对漫天批判淡然置之。
达芬奇家居的命运走向,取决于消费者自我维权的决心,更关乎监管者净化市场的诚意。若在惊天丑闻后,它最终得以毫发无损地涉险过关,商业领域的诚信重建又从何谈起?于今看来,“达芬奇”会否付出伤筋动骨的代价,直接体现了职能者惩治不法的力度。假使监管部门放任企业欺诈而不惩戒,无异于宣示市场规则已然分崩离析,也无异于说消费者乃“刀俎上任宰的鱼肉”。
“达芬奇事件”,绝不仅是家居行业令人遗憾的个案。正如有毒的三鹿奶粉一样,涉假的家具也是对社会良心与法律道义的公然挑衅。唯一不同的是,“三鹿”在一片呛声中官司缠身、轰然倒地;而“达芬奇”时至今日,却仍是一副有错不改、死撑不赔的强硬做派。不禁要问,难道两年之后,监管者与消费者反倒对商业劣行有了更多容忍?
商业文明只应向前而非后退,如果“三鹿”注定倒掉,达芬奇家居又凭何逍遥、残喘?如此之低的违规成本闻所未闻,低到欺骗消费者而不遭罚、甚至能够不退换不赔偿!若事后回望,“达芬奇事件”或可成为整肃市场的范本。从它将会复出的惨痛代价中,消费者可以重拾对于市场的信心,监管者可以重构备受质疑的公信。但,如其不然,“达芬奇”便是一个逆向激励的“榜样”。(修改版)

 加载中…
加载中…